十一长假结束后,朋友圈里晒出行的照片少了很多,人们纷纷转为讨论“高速堵车”这件事,甚至还有人戏称高速上车流的样子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静止展览”。若细看这些吐槽,你会发现除了车流,每每绕不开的问题是电车的续航焦虑。尤其是那些一次充电跑不了多少公里的车主,面对超长假期的长距离出行,总能感叹一句:“这买车的钱差不多全交给充电站了!”
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不是新话题,从电动车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绕不开的痛点。而近几年,随着国产电车在市场上的迅速崛起,车企们也纷纷在技术和产品设计上拿出了自己的“续航方案”。但仔细比对之后,才发现之前一味追求电池容量,却忽视了能耗控制问题,恐怕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这一痛点。大家纷纷开始关注起一向坚持“低能耗”的特斯拉,并试图从中找寻答案。
大反转之后,谁才是方向?
说起来,国产电车和特斯拉在续航方面的思路,简直像两条岔路上的车。国产车企倾向于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增加电池容量。这就像聊天时怼人:火力不够就加大嗓门,总之用蛮力绝对不吃亏。我们看着一些国产电车拼命堆大电池,好像容量越多就越厉害,跑得也越远。国庆期间的一些验证结果却跟大家想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测试显示,某国产品牌电车用了100度的电池,跑高速却只有400公里的续航;而特斯拉的model3不仅轻松跑出450公里,它的电池容量还只有62度电。换句话说,不是“电池越大跑得越远”,而是“能耗低才跑更久”。
而这一点上,特斯拉的策略显然就聪明了——它在造车时选择充分优化车辆的能耗管理,而不是单纯依靠电池容量堆砌。这里还能举几个细节,它尽可能减轻车重、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强化电能回收等技术。这种设计思路看起来挺科学,但也很有争议。减轻车重的一个办法就是减少车内的复杂配置,比如说大屏幕、大冰箱这些通通省略,工具感十足,被不少国产车企笑称“毛坯房设计”。2019年时候,还有国产车企业公开嘲讽特斯拉的设计理念“没有人情味,不懂舒适”。
舒适感为什么成为“负担”?
国产电车真的很会讨人喜欢,它们把智能座舱装出电影里的科幻感,车里不仅有大屏幕、自动降噪,还有贴心的娱乐功能,甚至能轻松成为你的“移动KTV”。这些设备确实方便了一些用户,但也带来了问题——它们让车更重了,不论是设备本身的物理重量,还是为维持这些功能而增加的电缆。这些电缆的长度也是一个激增的点:和特斯拉内部只有1.5千米左右的电缆相比,某国产电车的内部电缆长度竟达2千米,比特斯拉多了整整三分之一。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恶性循环,你装了更多功能,车就更重,车更重了又需要更强大的电池来支撑续航,而电池容量大了车就更重……懂行的都明白,这种设计让人一时爽,以后开着可就“扎心了”。
更实际的问题是,这些如果只是提升成本也就罢了,偏偏还可能招来安全风险。电车自燃、碰撞起火的新闻并不少见,而当车企一味往车里塞进各种复杂的电器设备时,车辆本身的安全性就会成为隐忧。更重的车身对碰撞来说简直就是恶梦,而那些高密度电气设备还可能加速火势蔓延,这种种原因,都构成了设计上的一次又一次“反噬”。
电车升级,是不是走过了头?
聊到这里,就不得不问一句:国产电车的复杂化设计方向,走到今天,到底是“亮点”还是误区?这一年你会发现这个问题被热议得越来越频繁。有人说,你大屏好是好,可对电池就是一场灾难;有人说,连联网费用和座舱服务都要收费,你的舒适度是用户用钱硬买出来的。高能耗、高昂的后期成本,以及为舒适度和个性化设计买单的恶性循环,都让不少车主重新反思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你可能会意外发现,如今身边买了国产电车的朋友,换车的时候纷纷转投传统燃油车的怀抱,还有货真价实的特斯拉车主,谈到续航的时候总能露出一脸“神车”的表情。
其实国产电车企业已经开始认识问题了。最近一些大厂放风,未来会着眼于简化设计,提升能耗控制技术,减少不必要的冗余配置。这种思路,听上去是不是和特斯拉有几分相似?搞了几年的复杂化,绕了一圈发现还是得往低能耗方向走,不知道这是不是在间接证明着特斯拉“简约即是正义”的设计理念。
不过要说灯下黑的话,还得反过来看看特斯拉自己。你看它做到了“毛坯房”的极简设计,但它真的就一台让所有人满意的车吗?其实也不一定。一直有不少车主吐槽,特斯拉那套“挖掘用户付款力”的玩法才是狠,比如一些本该包含在购车价格里的功能需要额外付费解锁。等你开始用车的时候才发现,不掏钱简直别想体验完整的功能。这车确实跑得远,但资本会把你的钱扣得更远。
反思与出路,谁是下一个方向?
回头再看看市场的热闹,这种新旧设计方向的自我否定似乎也算是汽车行业的一道风景线。从“一间移动家”到“简约毛坯房”,这场设计思路的迂回曲折其实也映射了国产车企在造车理念上的不稳固:想创新,做足人文关怀,却忽略了太多能耗、体积以及安全上的最基本问题;想满足功能需求,却不知这些外部需求是否真的能够与用户期待值完美匹配。如今的国产电车企业,换了几次跑道后,也许才渐渐意识到——复杂并不等同于进步,真正的技术突破后,简单可能会更得劲。
电车的未来,还在路上。或许国产车企仍然在找方向,但至少大家逐渐意识到,续航焦虑不是靠堆电池解决,它需要技术的沉淀,以及设计者对用户诉求的真切理解。放下不必要的功能堆砌,这不仅是一次从企业到用户的双向反思,更可能是电车技术那道“难解题”的开始。至于那些曾嘲笑过“毛坯房设计”的国产车企们——你们会不会觉得现在打脸有点疼?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