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款马自达CX-50开了7万多公里,聊聊这车实际体验,顺便吐槽点小毛病。
先说说配置,我那台2.5升自吸加6AT的,动力还算平顺,不爆但够用。其实同级别里这种自吸不算落后,家用挺合适的。前两天朋友还问我:你这车最大缺点是啥?我说,别看它标新立异,工艺和静谧性有待提高。毕竟这车国内生产,这一环节耽误的地方挺多。
回想去4S店那会儿,店员一本正经跟我讲什么马自达造车哲学,我就在心里嘀咕:这哲学能不能先保证车门不吱吱响呀?我全景天窗那块横梁,有时候低速过小区减速带时会传出异响,去维修点处理过,师傅给垫了点减震棉,说能缓解。我试验了,效果嘛……只能说有一点点改善,顶多不像刚买来的时候那么吵了。真要我说,这种细节处理上,国内组装线明显没国外那么细腻。
要不是我自己在行业摸爬滚打,恐怕一开始还真容易糊弄过去。尤其是密封方面,后排座椅下面压根没止震板和隔音棉,门板里面隔音材料也就是薄薄一层,见光就知道没啥料。仪表盘和前挡风玻璃接缝那会漏风,开车时发动机啸声清晰传到里面,别提打红绿灯时D档怠速共振那阵异响,有时候不得不自己动手,绕着机舱锁扣缠上两圈布质胶带,效果倒是立竿见影。
这让我想起修理厂老板说的话,这车开起来灵敏是灵敏,安静是真的跟不上节奏。是啊,胎噪和风噪在速度超过60km/h以后特别明显,开高速时特别能感受到。对比起同价位的本田CR-V,后者静谧性好太多,门板隔音材料都厚实得多。不得不感慨,马自达对工艺的要求跟对驾驶感的追求有点脱节了,毕竟复杂供应链里的国产件和组装水平也不是一家能管控到底。
说到供应链,我总喜欢用生活里的炒菜比喻。简单来说,这车就像是用优质菜谱和新鲜食材炒菜,结果切菜、调料放得没谱,火候乱来,口感难达预期。发动机和底盘这些关键部件大多日本进口,细节工艺就不得不靠国内组装来兜底,相当于大厨亲自调味,帮厨忙着切菜,跑偏了火候。你说,这锅菜能完美吗?所以我偶尔会心生宽慰,毕竟也不能把所有黑锅都扣给马自达技术。
说到车漆,这车漆薄得让人心疼。刚买没多久,洗车店的小哥就提醒我这车漆层挺薄,洗车时得小心别划伤。我起初没放在心上,结果手滑一下门边刷蹭出了浅浅划痕,还真挺明显。越来越不敢去外面洗车了,只能自己慢慢手洗。车衣成了我下一步准备投资的东西,虽然心算了一下,贴个车衣5年下来折旧下降个5%差不多,但心理安慰来的很重要。话说回来,类似这种防划痕的花费,有多少普通消费者真会花心思去考虑?
对比起一些自主品牌,比如长安的高端SUV,价格相当,隔音层材料厚度差了不止一丢丢。就是这小细节,导致实际用车里静谧和舒适感有明显差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之前用车时,轮胎胎噪就一直是最大投诉点;后来换了条更安静的胎,差别立马能听出来。
中间跑题一句,我有朋友说现在买车看的是感觉不是数据,这句话又让我怀疑——感觉这种东西,长期被各种小细节影响,真能那么纯粹吗?其实也不是全靠感觉,很多时候是你用细节堆积而成的,自己都不察觉。
再说回静谧性,我之前说水准一般,那有点宽泛了,具体体现在哪里?就是那种低频共振和车门缝隙传音。我猜测(样本少),这种异响问题在所有国产马自达车型里,情况都差不多。毕竟组装线标准不好统一。可能高配或者进口版本会好点,但也没机会试驾,别光听我胡说。
说点小计算,7万多公里,粗算下油耗和保养,百公里油耗7.8L左右,保养成本比同级别SUV略高,毕竟日系原厂件和专用耗材贵点儿。半年一次小保养,偏贵也算正常。
有次我朋友开着这车,来电话吐槽说:你说这车开着没毛病,就是那噪音烦死人。我回他,行,你啥时候体验下别的车安静你就知道了。但话又说回来,那份驾驶感和运动质感,可能是很多对安静没那么敏感人群的优选。
最后说个细节,我留意过2024款CX-50,据说车内小细节做了升级,密封条材料换了新型橡胶,异响问题或有所缓解(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觉得,一款车真的能兼顾驾驶感和静谧性吗?还是只能二选一?毕竟舍弃一方,肯定会影响另一方。按你体验,哪个对日常更重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