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小米YU7,到底是在买车,还是在考验耐心?
8月25号,一位叫“智齿这个小妖精”的网友爆料,说自己在小米YU7的提车过程中遇到了“一车两卖”。她8月21日刚交了28万多尾款,却被告知车子已经被别人提走了,只能继续等。找南京的负责人沟通没下文,现在只能在网上维权,甚至准备走法律途径。
这个新闻之所以炸锅,不仅仅是因为“一车两卖”离谱,更是因为它触动了很多准车主心里的隐忧——到底交的钱能不能换来一辆踏实到手的车?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小米YU7的火爆程度和产能之间的矛盾。官方数据显示,标准版交付周期要59-62周,差不多要等一年多。这在新能源车圈并不是没先例,比如当年的理想L9刚火时,也要排队。但区别在于,小米YU7走的是“大众爆款路线”,定价和定位就是要抢用户的心,可偏偏交付不稳,容易给人“一颗糖换一巴掌”的落差感。
第二,销售流程缺乏透明度。有些用户反映,销售在让交尾款的时候,实车根本没影,甚至交完钱才被告知要等一年。这种做法和手机抢购逻辑一模一样:先锁定用户,再慢慢交付。问题是,手机三五千块钱,你等一个月也认了;可汽车几十万,车贷、保险、家庭计划都得跟着走,拖一年谁受得了?
我身边也有朋友是小米SU7的首批车主。他当时定车的热情很高,觉得买的是“互联网第一辆爆款电车”。结果一拖再拖,婚礼用车的计划泡汤了。最后无奈,把订单转手加价卖掉,黄牛直接接盘。说白了,这种“订单市场”其实就是供需失衡催生出来的灰色链条,受伤的永远是普通消费者。
我再说个自己的经历。几年前我买某合资新能源SUV时,销售信誓旦旦说一个月必交付,结果拖了四个月,天天催人,最后搞得心情极差。我那时就悟出一个道理:买车最怕的不是价格高,而是被“忽悠”。这也是现在不少小米车主的真实感受。
从企业角度看,小米不是不想解决。供应链在加班,工厂在扩产,小米还给零部件厂宽松账期,目的就是让大家敢放手干。但问题的根本不是“产能拼命造”能解决的,而是“交付预期管理”没做好。小米汽车还是延续了互联网思路——先把用户锁住再说,可汽车行业最讲究的是用户信任,一旦崩了,很难再修补。
我认为,小米汽车应该立刻调整两个地方:
1. 流程透明——尾款必须在实车到店后才能交。否则再发生“一车两卖”,品牌口碑就是自己砸自己。
2. 交付预期清晰——敢于直说:标准版要等一年,等得起的就订,等不起的别下单。这样虽然会少一部分冲动订单,但能留下更稳的用户。
总结来看,小米YU7的问题不在于火不火,而在于能不能“稳住”。这不仅仅是生产问题,更是管理和用户体验的问题。要知道,车和手机最大的区别就是——车主买的不是一台产品,而是一份长久的信任感。
如果小米能在这点上补齐短板,它的热度才能真正转化为口碑;如果不行,那再火爆的销量曲线,最后也可能被“维权潮”给吞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