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造车新势力倒了,花光30亿卖出4万台,电洗牌才刚刚开始
最近汽车圈又传来一个让人唏嘘的消息:合创汽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对于车主来说,那可是天大的事。一个品牌倒下,背后是几万台车的售后保障问题,是成千上万家庭的信任崩塌。我作为一个开了二十多年车的老司机,看着这些年新能源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真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可如今一看,不少品牌还没活到开花结果,就已经枯萎了。你说这买车,到底是买个新鲜劲儿,还是买个长久安心?当资本退潮,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合创这名字,你可能听着有点陌生,但它来头可不小。它前身叫广汽蔚来,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富二代”组合——广汽集团和蔚来联手打造的。2017年成立,总投资12.8亿,怎么看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可谁能想到,这个“亲儿子”没几年就变成了“弃子”。2020年推出首款车合创007,定价25.98万起,续航500公里,在当时也算中规中矩。可市场不买账啊,全年销量才508台!这下蔚来坐不住了,果断撤资,广汽也跟着抽身。2021年改名合创汽车,想重新来过。你说这改名能解决问题吗?就像一个人改名叫“王发财”,就能真的发财了吗?显然不能。品牌不是靠改名就能重生的,核心还得看产品力。
说到产品力,咱们就得聊聊合创到底差在哪。这几年他们也挺努力,推出了A06轿车、Z03 SUV,还有V09 MPV,看起来产品线挺全。但仔细一看,好家伙,不少车型跟广汽埃安的车长得太像了,被网友调侃是“换壳车”。你说换壳也就罢了,价格还比原版高?这不是让消费者为“标”买单吗?消费者又不傻,同样的技术平台,为啥要多花钱买个认知度更低的品牌?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呢?智能驾驶、电池管理这些硬科技,合创几乎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别人在卷800V快充、城市NOA的时候,它还在基础功能上打转。没有核心技术,就像武侠小说里只会花拳绣腿的公子哥,看着帅,真打起来不堪一击。
再来说说营销和品牌建设。你问十个路人,有几个人能画出合创的车标?恐怕寥寥无几。一个连车标都记不住的品牌,凭什么让消费者掏出几十万?反观人家比亚迪、特斯拉,哪怕你不了解车,也听说过名字。合创在这方面明显投入不足,存在感极低。2024年广州车展,作为总部在广州的企业,居然缺席,这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这就像一个学生,连期末考试都不去参加,还指望老师给及格?更惨的是,从2024年开始,新能源车市掀起“价格战”,特斯拉、比亚迪带头降价,小品牌根本扛不住。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技术壁垒,价格战一开打,立马被打回原形。2024年销量暴跌82%,不足5000台,这数字背后,是无数经销商关门、员工失业的辛酸故事。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合创就没优点吗?其实也不是。它的MPV车型V09,在空间设计和舒适性上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背靠广汽,制造工艺有一定保障。有些车主反馈,车子开着还算稳,毛病也不算多。但问题在于,优点不够突出,缺点却致命。就像一个考生,语文考了80分,数学却只考了30分,总分还是不及格。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没有短板固然重要,但必须有一两个长板才能杀出重围。合创恰恰缺的就是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杀手锏”。
现在回头看,合创烧了30亿,卖了4万台车,平均一台车“研发营销成本”高达7.5万,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而它的倒下,只是新能源洗牌的开始。未来三年,至少还有一半的新势力会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汽车行业不是快消品,它讲究规模效应、供应链管理和长期服务。一个小品牌,造几万台车,根本摊不薄成本,售后服务网络也建不起来。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体系瞬间崩塌。买车不是买手机,坏了可以换,一辆车要用十几年,售后跟不上,车主就成了“孤儿”。
所以,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怎么选车?是追新求异,还是稳妥为主?我个人觉得,除非你特别钟情某个品牌的独特设计或理念,否则还是优先考虑头部企业。它们不仅产品成熟,更重要的是服务体系完善,抗风险能力强。你想啊,就算比亚迪哪天不行了,它的品牌资产和渠道还能支撑很久;但一个小品牌倒了,可能明天4S店就关门了,连维修配件都找不到。买车,买的不仅是车,更是一份长期的承诺。
合创的故事,给所有造车新势力提了个醒:别以为拉帮结派、烧钱营销就能成功。汽车是百年工业,拼的是内功,是耐力,不是短跑冲刺。那些只想赚快钱、拿补贴的玩家,迟早会被市场淘汰。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大家:在新能源车百花齐放的今天,你是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等螃蟹熟透了再下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