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全球仅中国推行“电车普及”,欧美仍坚守燃油车,症结何在?
你有没有发现。走在中国的大街上。绿牌车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而是成为马路上的主流风景。几乎每10辆新车中就有4-5辆是电动车。甚至打开社交平台。哪怕不是汽车博主也在讨论800V超充、续航实测和城市NOA……
然而放眼海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加油站依然排着长队。V8发动机的轰鸣仍是许多人的信仰。大众还在稳健地推销高尔夫。丰田的混动车型依然是市场主力。就连特斯拉。在北美也开始出现增长疲软。
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电动化在全球呈现如此巨大的反差?真的是因为国外不重视环保?还是中国走得太快?
有人说。是油价差异导致的。国内油价常年高位。92号汽油逼近8元/升。而美国油价仅1美元/升左右。用电车每年能省下不少钱。
但这个说法解释不了欧洲——德国、荷兰的油价超过2欧元/升。却依然没有掀起电动化浪潮。2024年德国电动车渗透率仅13.5%。英国不到20%。与中国超40%的数据相差甚远。
还有人认为。这纯粹是政策推动的结果。国内有补贴、免购置税、新能源牌照等红利。而国外没有。
但如今。政策的影响正在减弱。
你看市场上。油车的降价幅度早已超过补贴额度。一辆20万的燃油车优惠四五万已成常态。中低端车型甚至优惠2-3万。那点补贴早就是“锦上添花”。而非决定因素。
真正的原因。其实藏在产业链的底层。
中国已经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电动化供应链生态。从电池材料、电芯制造、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车联网系统——几乎全部环节都能在国内完成。而且成本和效率极具竞争力。
比如动力电池。全球60%的电池产能在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不断突破。能量密度提升的同时成本逐年下降。
再比如智能驾驶领域。国内车企和小鹏、华为、毫末智行等企业已在推进城市NOA大规模落地。而不少海外车企还在纠结是否采用高精地图。
反观欧洲大众。曾豪言电动化转型。却不得不推迟停售燃油车计划。甚至裁员减产。传统车企不是不想转。而是转身太难。供应链依赖度高、研发成本巨大、本土政策支持也不够坚决。
更别提基建了。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公共充电桩已达408万个。私人充电桩1030万个。覆盖城市、高速、乡镇甚至部分偏远地区。充电网络正在变得像Wi-Fi一样普及。
而在美国。公共快充桩仅20万左右。且分布极不均衡。欧洲则面临跨国标准不统一、充电速度慢、维护差等问题。燃油车依然是最稳妥的选择。
所以。不是什么“政策泡沫”、也不是“油价逼的”。
根本在于中国抓住了电动化的黄金窗口。并完成了从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制造落地到基建配套的全体系布局。这是一场由国家战略、市场活力、企业创新共同推动的产业革命。
车可以造得越来越便宜。充电也越来越方便。智能化体验还远超油车——这样的产品。怎么会没有吸引力?
而海外市场。不是不愿意电动化。而是整体生态尚未成熟。消费者有顾虑。企业转身慢。政策也在摇摆。
最终。这场交通能源的变革。注定是一场由中国主导、全球逐步跟进的长期进程。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仅是一种车型的替代。更是一个产业时代的更迭。
你。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