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末,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充电桩严重短缺的尴尬现实。大街小巷,车主们焦躁地等待着那一丝电量的补充,却只能望桩兴叹。
就在这时,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出震撼通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明确,三年内全国充电桩数量达到2800万个,公共充电容量突破3亿千瓦。
这消息一出,行业内炸开了锅,既是压力也是机遇。毕竟,8000万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如洪水猛兽,现有设施怎能承受?
特锐德作为老牌巨头,已在2025年6月运营79万公共充电终端,市占率高达24%。上半年充电量85亿度,稳坐行业第一,依托“充电网+储能网+光伏网”三网合一,显然深谙未来市场之道。
他们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车企绑定紧密,形成生态闭环,布局1.5万多个充电站,显出强大实力。可这强势背后,也隐藏着扩张压力,如何保持高增长与服务质量,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万马股份则在充电桩产品线上广撒网,涵盖7kW到960kW,涵盖直流单桩、群充、壁挂式交流等多样形态。研发与生产能力一应俱全,显得硬核十足。
运营服务上,他们不仅提供充电,更做代运营、运维,延伸产业链条,试图打造一条完整的服务链。这样的多元化布局,显然为未来三年的倍增计划加码。
奥特迅2018年起布局集约式柔性充电站,已建100多座,覆盖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创新模式,安全高效,积累了宝贵运营经验。
深圳最大公共充电运营商的身份,和全国唯一兆瓦级充电堆运营经验,赋予其独特竞争力。只是,盈利能力下滑令人担忧,未来如何扭转局面,是一场硬仗。
英威腾则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涵盖交流、直流充电桩及换电模块。换电站的支持,让它在充电桩领域多了些“黑马”气质。
技术和品质优势明显,使它在销售净利率上领跑,2025年上半年达5.57%。但财务杠杆和资产周转率较弱,限制了roe的进一步提升。
谈到财务表现,杜邦分析法将roe拆成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和总资产周转率三大指标。数字背后,是各家企业不同的经营哲学和市场策略。
奥特迅的净利率明显下滑,2025年上半年亏损拖累整体表现,roe跌至负值。经营压力之下,保持技术优势和扩张节奏成了头等难题。
万马股份的财务杠杆提升迅速,资产周转率最高,roe排名首位,达到4.41%。这表明它的资产使用效率极高,财务风险控制得当,显示出强劲发展潜力。
英威腾以5.57%的净利率领先,但资产周转和杠杆偏低,roe屈居第二,3.85%。其技术优势明显,却需要强化经营效率,才能将优势转化为更大收益。
特锐德财务杠杆最高,达2.894倍,资产周转率中等,净利率稍逊于英威腾,综合roe排第三,3.77%。其扩张与稳健之间,似乎在寻找平衡点。
这四家公司,既是充电桩行业的代表,更是市场竞争的缩影。它们的优势与短板,交织成一幅复杂的行业图景。
“三年倍增”计划无疑是燃料,点燃了企业的野心,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谁能在扩张和盈利之间找到最优解,谁就能笑到最后。
未来几年,充电桩市场的格局将更加分明。特锐德的生态优势,万马的高效运转,英威腾的技术壁垒,奥特迅的创新模式,都将成为竞争焦点。
这一轮行业洗牌,不只是资本和技术的较量,更是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的博弈。错一步,就可能被甩在后面。
充电桩的布局如火如荼,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车主们期待的,不只是数量,更是质量和体验。
2027年末,2800万个充电桩能否落地,能否真正解决充电难题?这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对整个新能源生态的考验。
谁能大幅提升充电服务能力,谁就能在新能源赛道中占据制高点。市场的风云变幻,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故事,还远未写完。充电桩行业的下一步,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你,准备好迎接这场变革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