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奥迪A6L实车一亮相,圈里炸开了锅。2027款,据说真升级不少。最猛的,是新能源版上华为高阶智驾技术,带激光雷达,厂里做了不少功课,想拿这点池子翻水,毕竟BBA里这东西炒得挺热的。对比宝马5系尤其明显,内饰直接用三块大屏幕碾压,视觉和科技感都拉满,销售那边的小李跟我说:这货一出来,咱们展厅的5系销量估计得打个折扣。这话一听,心里也打起了鼓。
说到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给A6L e-tron赋了新能量。官方数据没完全公布,但体感来看,续航比宝马i5高差不多17%,充电效率爆表:充10分钟跑400公里,这数字听着天花乱坠啊,但我觉得实际用起来,估计在理想工况。去年刚和修理厂老王吃饭,他说电动车续航再猛,冬天打霜、夏天吹空调都得扣点里程,真实路况比实验室残酷多了,这话放这儿也合适。
动力系统上,2.0T配7速双离合,听着较传统了。和同价位新款雅阁或凯美瑞1.5T涡轮的CVT相比,起步稍显紧绷,换挡顿挫感还有点明显。我一开始以为双离合调校到位会很顺滑,后来看了试驾视频,有点差别——这车调校团队可能没把油门响应和舒适性做到极致。这让我想到朋友老张去年买的奔驰GLB 200,说它虽然动力不突出,但换挡柔和,日常代步舒服,A6L这块确实得多琢磨。
内饰设计让我稍微有点失望。传说中三块大屏砍成两块,没想到主驾驶这一块体验被弱化了,感觉有点想一心讨好副驾和后排,但忽略了谁才是主控核心。后排座椅角度也没调整,不少朋友吐槽后排没以前宽敞舒适,跟十年前的车型有一拼。想起来我刚才翻了下去年去4S店拍的老A6L照片,细节上后排头部空间和靠背角度都显得单薄,这次更新没改,实在有点不合时宜。
供应链这块,听销售小王说,他们内部研发上的博弈很复杂。华为智驾加激光雷达,拉高了硬件成本,同时宁德时代电池又抢占了不少预算。想想车企开发流程就像做一桌复杂的菜,研发像厨师,供应链是食材市场,时不时食材涨价或缺货,厨师得想招儿应对。这次A6L看起来像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上放了大招,反而传统动力和内饰细节资金紧张,没来得及好好打磨。
说回智驾,那激光雷达的位置和视野设计,我没细查过技术文档,但感觉这激光雷达对城市复杂车流识别可能更敏感,厂家注重这个我理解。可你有没有想过:目前市面上那些配激光雷达的车型,真的能做到无感使用吗?毕竟这些硬件涉及的软件升级、数据解析都不轻松。(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也还在自我纠结。之前我想象中奥迪这次应该全面升级,不留死角,内部协调会更流畅些,但实际上,这次升级显得有点头重脚轻,新能源和智驾是亮点,动力和空间体验反倒被挤压。这很像是那些大块头运动鞋,跑起来很快,但穿久了没鞋底舒服。毕竟技术升级不是单点作战,是整体团队的细致配合。
友商那里,宝马5系、奔驰E级依旧皮实,不过新A6L这波出手,给BBA一家独大添了不少变数。说真的,我跟同行几个人聊起这个,大家都好奇:奥迪这套新能源智驾方案到底能不能真杀出条血路?毕竟新能源续航和智能化真需求口是心非,买车的年轻人讲究智能化,家长没那么急,注重空间和舒适,这两者之间如何权衡,怪难。
顺便算了算,买A6L e-tron新能源版后,未来三年续航和充电时间带来的便利,换电费和维修成本能否抵消目前传统燃油车2.0T燃油费用上涨的痛点?这心算,保守估计成本下降5-10%,看似挺香,但维修和复杂电子件出问题的概率我还没数据,得多观察。
我突然冒出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知道你怎么看:这波华为智驾加宁德电池合作,是否在暗示奥迪未来可能更大比例依赖中国供应链和技术?这对德国传统车企来说,是优势还是风险?我觉得这关乎长期战略,而不是单纯车型技术迭代了。
朋友小丁发微信给我,说他体验过新A6L,感觉坐起来像开个大屏手机,但说实话,感觉有点中规中矩,不够惊艳。你会怎么评价这台车?期待它真能脱颖而出,还是又是个科技噱头多过实操体验的花瓶?
不管怎样,就让我先继续观察它后续市场表现和第一手用户反馈吧。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