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那边最近又出新通知了,隔壁小王家的表弟刚报名,说现在科一跟科三的题库多了点新花样——除了交通规则,还得多学学交通事故视频快处,急救啥的。问我懂不懂,想说这些事早几年还没听说过,苏北这边去年才有人在微信群里讨论过一回。
有次周末接孩子放学,市区小道上被一辆白色思域剐了后杠。当时没啥外伤,就是一层漆蹭掉点。对方小伙子说,“现在用手机视频快处就行呗,下载12123那个,操作挺方便。”我还琢磨是不是骗人的,后来真让他演示了一遍:App上点事故视频快处,然后跟后台坐席连视频,手机换前后摄像头拍一圈,警官远端指导怎么取证。不到二十分钟,两边各收短信,一份责任认定电子文书就发过来了。以前这点刮擦,动辄一小时交警队排队呢。老王在群里吐槽,他去年在老家县城路上还遇过没视频快处的事,扒拉半小时才等来民警,“说实话,还是这套新系统省事,销售都开始在车展时教客户这种功能,说是能提升车主满意度。”
其实,这视频快处不是所有事故都能用。按培训师傅的话说,车跟车、小剐擦、没人受重伤就能用,不涉及酒驾、毒驾那些。苏南城里的马路基本用得上,高架、高速,有时候政策还没同步,各地要问问交警。去年有个车友群友撞了护栏,问能不能远程处理,被客服答复必须现场,有点不太服气。
偶尔听同事说,早几年老车型啥事都得自己搬车,拍照拍半天,周边人还围观。现在除了视频快处,交管App还能查进度,电子文书直接存手机里,连保险理赔功能都在菜单里,“不过操作界面偶尔卡壳,听说有朋友遇到过App崩溃,民警直接电话指导操作。”师傅也顺嘴提一句,别总当手机全能,关键时刻还是要留意路况,别二次事故。
顺便插一嘴,现场处理期间需要先开双闪,三角牌放后面,特别是傍晚时分,路边不亮时前几天有邻居的新朗逸怠速熄火又被撞了一回。“你说这事,车主手慢一步,二次事故就来了。”出事之后群里都闲聊,大家提醒“一定要赶紧采集信息该撤就撤,别占路太久。”
提到急救,真不是人人有经验。前阵子隔壁厂有工人车祸昏迷,120接线员问得巨细致:伤者有没有胸痛,呼吸啥样,吐了没?大家都慌成一团。后来他们跟市医院急救队学了几招——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先判断意识是否丧失,有人按书上操作,“仰头举颏”法居然用错压成脖子,师傅隔天还调侃“手法不正,搞不好还真出事”。
车展那头新款SUV的销售说,现在新车还有内置“智能事故报警”功能,检测到碰撞自动弹窗呼救,有些顶配还能自动连通交管App。“不过别迷信,全自动不及手动确认现场情况。”售后技师私下侃一句,有时候传感器灵敏度太高,停个路沿也报警,开玩笑说是“奶爸车带娃惊叫”。冷门功能不少,新手常误会——有一哥们说这套系统能自动取证,其实还是得人手动配合。
讲点儿偏门信息,像急救带用法,多数人分类搞不清楚。微信群有人传止血带绑头部,后来才知止血带只限四肢,带头部那是误区。前年邻居家老太头部摔出血,那会儿大家都忙着用纸压,幸亏无大碍。专业急救只认指压止血法,队长直言“伤着动脉那真得手劲准、位置正,否则流量大处理不及时,后果难说。”还有骨折急救,夹板只够一块时师傅说“放后侧别乱来”,这细节新手根本不懂,书上都看花了眼。
现场搬运昏迷伤员时,微信群流传有人帮忙直接背起跑医院,后查出脊柱伤情况更糟了,好在民法典条款规定紧急情况下二次损伤施救人不担责。院里医生说,伤员平卧头偏侧防呕吐最保险,侧卧怕误吸,老人孩子格外注意。
城南车友还闲聊,清醒气道堵塞要咳嗽,背部拍击五下,实在卡主还得试海姆立克。他侄子三年前遇到气管卡豆子,倒是被隔壁师傅拍了几下就顺过气来了。当时大家手忙脚乱,后面到医院急医生也强调“自救优先,别乱动送药。”
讲个冷门历史,老式B级轿车车主爱用大麻绳捆扎包伤,技师都笑说“这不是专业物料,三角巾才是正事。”新车主买保险时还经常不带物理急救包,销售动员一番也没几个愿意掏钱升级,政策新规上了之后本地4S才开始跟进。
至于视频快处具体时间段,据销售说每天早七到晚七,其他时段得找传统处理。群里议论,这火还不够,冬天晚上碰了车只能硬着头皮拨打110。
信源好些是江苏交管公布、微信车友群消息、市医院培训资料混杂;有的话本地师傅随口讲的,也许南北差异,还真不全一样。车主吐槽、师傅插话不一而足,用车多年都有点小心得,冷门配置和急救真该多操心。
前天打扫车里,从卷边座椅下翻出一只十年前带锈的三角警告牌,想起当年上高速还得手动摆放;如今手机成了“第二安全员”,遇事先拍先传,比买保险还要踏实。附近小区二手车主老何拿来老飞度矫情一番,你且说潮流新、手续快,他还是念叨“老式车好,没那么多电子玩意反而靠谱”。新规天天变,出了事故别只信机器,稍微多留点心,日子总归顺当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