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回顾汽车百年历史的文章,我脑子里都自动响起那种纪录片旁白,“从卡尔本次的第一次点火,到人类文明的伟大飞跃”,光辉,正确,充满了工业糖精的甜腻味。但你把这层糖衣舔掉,会发现里面根本不是巧克力,而是你死我活的修罗场。汽车的百年发展史?别闹了,这根本就是一部“车圈斗兽场”的血泪史,只不过以前是回合制,现在是连对方复活泉水都要一起扬了的闪电战。
一开始,那帮欧洲老爷们造车,本质上就不是为了通勤,是为了炫耀,跟现在的人买个几十万的机械表一个心态。什么卡尔·本茨的“铁马”,说白了就是个会冒烟的奢侈品包,主要功能是在下午茶聚会上跟其他贵族吹牛逼用的,“嘿,你家马车跑得有我这铁疙瘩快吗?”。那时候的车,与其说是交通工具,不如说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行为艺术,突出一个“不务正业”。
然后,一个叫亨利·福特的美国狠人出现了,他干的事情,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掀桌子”。他搞出来的那个叫“流水线”的玩意儿,简直就是工业界的“道诡异仙”,直接让欧洲那帮还在玩“手工作坊”模式的老钱们心态崩了。福特老师的逻辑简单粗暴:你们不是玩高端局吗?行,我直接把游戏规则改成“是兄弟就来砍我”,把价格砍到你怀疑人生。当一辆车比养一匹马还便宜的时候,所谓的“贵族血统”就成了一个笑话。这压根不是什么生产模式的革命,这就是最早的价格战,是直接把竞争对手的餐厅给爆了,让大家都没得吃。
等到了20世纪中叶,大家一看,哦,原来还能这么玩。于是军备竞赛就开始了。今天你搞个流线型,明天我就把尾翼加得比飞机还夸张;今天你整个自动变速箱,明天我就敢研究车载冰箱。这阶段的主题不是为了用户,是为了“不同”。你得跟别人不一样,才能在货架上被看见。什么安全带、ABS,一开始都不是标配,都是“选装包”,是车企的利润增长点。讲白了,就是PUA你,“你看隔壁老王都装了,你不要命啦?”。这背后哪有什么温情脉脉的技术进步,全是生意。
而现在,21世纪,这场战争直接进入了玄幻修仙模式。燃油车时代大家打架还讲点基本法,好歹都是在内燃机这个体系里卷。现在好了,电车一来,直接换地图了。以前是武侠小说,大家比的是内力招式;现在是修仙小说,有人直接掏出法宝开始轰了,你还在那儿扎马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尤其那个所谓的“智能化”,简直是车圈最大的“行为艺术”现场。一帮车企,天天发布会上讲他们的自动驾驶又突破了多少Tops算力,能识别多少个目标。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这些所谓“智能汽车”的中年人,说句实话,这些功能90%的时间都在跟现实世界的草台班子斗智斗勇。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哪?不在特斯拉的FSD,不在英伟达的芯片,在中国四线城市的“老头乐”大军里。只要一个大爷骑着“老头乐”在你车头前风骚走位,你那几十万的激光雷达瞬间就成了摆设。大爷的走位是量子力学,是不可预测的,是三体人来了都得递根烟的存在。你的AI能算出来红绿灯,它能算出来大爷今天想不想碰瓷吗?不能。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所以说,所有不把“老头乐”纳入核心算法的自动驾驶,都是在耍流氓。
还有那个智能座舱,现在已经异化成“彩电冰箱大沙发”竞赛了。我真的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需要在开车的时候在后排看100寸的电视?讲真,我开车的时候,最需要的功能是安静。但现在不行,车企们好像都悟了,他们觉得当代人缺的不是车,是家。于是拼命把车往“移动的家”方向整。坏了菜了,难道他们不知道,很多人开车上班,就是为了逃离那个真正的家吗?就为了在下班后能在地库里多抽两根烟吗?这才是用户的真实痛点啊朋友们。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品牌玄学”。有些品牌,它就是宗教。比如奔驰,比如特斯拉。你跟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徽。它是一种精神图腾,是“我不需要向你解释”的通行证。你跟特斯拉车主聊内饰做工,他会跟你聊“极简主义”和“未来感”。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我与你们不同”的信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这个比喻有点缺德,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你看,汽车的百年历史,根本就不是一条笔直向上的进化线。它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发疯”,是不同时代的技术狂人、商业疯子和营销天才们,用各自的方式,对整个行业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格式化”。从福特的“掀桌子”,到马斯克的“我定义未来”,再到如今国内新势力们“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冲锋,本质都是一个逻辑: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什么挑战,什么环保,什么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打赢了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现在牌桌上的玩家们,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活下去。怎么活?加大加大加大!配置加大,屏幕加大,价格战力度加大!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KFC疯狂星期四的菜单都没放过。至于未来?谁还管未来。太阳明天会不会升起都是个问题。妈的,太卷了!
最终,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可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而是谁更能洞察这种混乱中隐藏的人性。谁能让用户觉得“爽”,觉得“666”,谁就能活下来。这跟技术参数关系不大,跟多巴胺关系很大。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