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每次市场冒出一个新名词,尤其是带“量子”这种一听就感觉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词儿,咱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兴奋,而应该是警惕。因为历史无数次证明,越是听不懂的东西,割起韭菜来越是顺手,这几乎成了一种物理定律。量子通信这事儿,就是一个绝佳的范本,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用星际穿越级的技术,去解决一个隔壁老王家门锁的安防问题”,充满了反差的喜感。
我们先来构建一个草台班子场景。你想象一下,某个大银行的IT主管老张,一个地中海发型、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中年男人,正对着一排闪着蓝光的服务器唉声叹气。老板刚从一个高大上的峰会回来,唾沫横飞地跟他讲“量子霸权”和“绝对安全”,要求他立刻、马上,把银行的数据传输系统升级成“量子加密”的。老张心里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因为他知道,这玩意儿跟把法拉利的发动机装到一辆五菱宏光上没什么本质区别。车还是那辆车,路还是那条路,只是你现在有个巨贵的、没人能撬开的引擎盖。量子通信,本质上干的不是通信的活儿,而是给通信上锁的活儿。它不是要建一条全新的信息高速公路,而是在现有这条坑坑洼洼的国道上,派了几个携带着“绝对钥匙”的、成本极高的“神仙保安”。
这些神仙保安,就是国盾量子这类公司提供的QKD设备。他们的工作原理,简单粗暴地类比,就像古代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两边的将军要通信,得先用虎符对一下,虎符对上了,后面的信才能看。量子密钥分发,就是用量子的诡异特性(比如测不准、不可复制)来配送这个“虎符”。一旦有人在半路偷看,这个“虎符”自己就“自毁”了,两边立刻就知道有鬼。听起来是不是无懈可击?绝对安全?但问题来了,你为了送这么个“虎符”,动用的成本可能比你送的那封信本身要贵一万倍。这就决定了这门生意的本质,它不是一个2C的市场,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的2B市场,它是一个“2G”或者“2F”(to Government / to Finance)的,极度小众且由政策驱动的偏门生意。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哭笑不得的现实:这门生意的驱动力,压根不是商业逻辑,而是地缘政治的焦虑感。你看那个“京沪干线”,一条长达两千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听着拉风得不行。但你觉得,是为了让北京的张三能给上海的李四发一条绝对安全的“在吗”?别闹了。这玩意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它的商业价值。在全球“逆全球化”和技术“脱钩”的大背景下,大国之间互相不信任,总觉得对方在偷听自己的电话。怎么办?那就自己建一套谁也听不懂的“黑话”系统。量子通信,就是这套终极黑话系统的技术底座。它要保护的,是金融命脉、军工指令、国家核心数据。所以你看,神州信息为什么能接到银行的单子?不是因为它的技术比别人牛多少,而是因为它扮演了一个“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能把国盾量子的“神仙锁”安到银行现有的“五菱宏光”上,并且让银行的领导觉得这钱花得值,能向上头交差。
这个逻辑比较硬。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个赛道看起来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真正的需求方,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买的不是“效率”,买的是“安全感”和“政治正确”。这就像冷战时期美苏搞的那些奇葩军备竞赛,什么核动力轰炸机、地效飞行器,搞出来一大堆,最后发现实用性极差,但当时你必须得有,因为“人有我无”的恐惧是最大的驱动力。量子通信在今天的商业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认知军备”的产物。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99.9%的信息泄露,都不是因为传输过程被黑客截获,而是因为你电脑中了病毒、内部人员泄密、或者你把密码设成了123456。但这些“人性”层面的漏洞,解决起来太麻烦,远不如采购一套闪着蓝光、贴着“量子”标签的黑盒子来得有冲击力,也更容易写进年终报告里。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产业的上游(国盾量子)在卖“锁”,中游(神州信息)在当“锁匠”,下游的用户,则是在为一种“终极安全感”付费。至于其他乌泱泱一大堆所谓的“概念股”,很多时候就像是卖“锁孔贴膜”或者“钥匙扣挂坠”的,硬凑上来的。它们可能提供了某个无关痛痒的光学元件,或者参与了某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实验项目,然后就被游资贴上了“量子”的标签,飞天了。这就是A股的魅力,也是它的悲哀,故事永远比报表性感。
说到底,量子通信这个东西,它的技术是硬通货,但它的商业模式,却像是一道“预制菜”。原材料(量子物理原理)极其高端,但做成生意,却要打包成符合特定客户(政府、金融)需求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本质上是卖一种“安全合规”的服务。它不会像5G一样,催生出抖音、移动支付这样的全民应用,它更像是一个隐藏在水面下的、极其昂贵的“保险丝”。对于普通人来说,它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让我们看清楚,在宏大的技术叙事背后,人性的草台班子本质和历史的循环玩笑是如何永恒上演的。
咱们这些研究基本面的,最后可能还不如隔壁王大爷听消息赚得多,你说这事儿上哪儿说理去。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