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第六次闯关港股,前一天才拿到备案
8月28号那天,我正蹲在小区门口等修车师傅来换个刹车片,手机上跳出一条消息——奇瑞汽车2月底递交的港股上市申请过了半年没动静,现在招股书都从港交所网站撤了,这意味着那份申请算是失效了。巧的是,就在前一天,他们刚从证监会那边拿到境外发行上市及“全流通”的备案通知。听懂行的朋友说,这相当于给你发了准考证,但考试还得去参加聆讯,一天时间根本不够折腾完流程。
我隔壁老刘以前在芜湖干过喷漆,他说奇瑞这事儿真是坎坷,从2004年第一次冲IPO,到现在已经第六回了,每次都卡在不同地方:早期有上汽的股权尾巴、后来碰上金融危机、再后来多品牌战略搞得内部结构复杂,还有一次因为新能源资质和销量不达标黄掉……2019年混改的时候他还以为能成,结果大股东资金链断裂,又凉了一回。这些故事要不是老厂里出来的人讲,你很难想象一家车企能这么反复折腾二十年。
8月29日,他们又把新招股书送进去了。这份文件里写着2022到2024年的营收分别是9261.8亿、16320.5亿和26989.7亿(单位按元算的话就是百亿元级别),净利润也一路往上走。今年一季度收入682.23亿元,净赚47.26亿元。我看群里有人调侃,说这利润比我们小区楼下卖煎饼的大妈涨价还快。不过数字归数字,有人还是担心后面新能源转型投入大,会不会吃掉部分利润空间。
他们计划募来的钱主要砸研发——不同车型版本的乘用车、新一代技术平台,还有海外市场拓展。我去年试驾过他们一个出口版SUV,那台配置跟国内同款差别挺大,比如海外版标配加热方向盘和双层夹胶玻璃,据说是为了应对北欧冬天路况,不像国内很多入门款连后排出风口都省掉。有意思的是,当时销售顺嘴提了一句:“咱们国内客户要这些配置,其实加钱也能选,只不过知道的人少。”这种冷门信息,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今年5月份,为推进智能化,他们把雄狮科技、大卓智能还有研发总院的一些业务合并成“奇瑞智能化中心”。我认识一个做自动驾驶算法的小伙子被调过去,他吐槽第一周就被拉去场跑全天候雨雾工况,说那个摄像头加热模块原本设计只考虑零下10度以内,用到东北冬天就容易结霜失效,所以得重新优化。他笑称这是“实验室PPT变现实”的典型案例,比开会有意思多了,就是累点儿。
从销量看,今年前七个月奇瑞品牌卖了88万多辆,星途6万9千多辆,捷途34万8千多辆,新出的iCAR也有五万台左右。我表弟就在用iCAR上下班,他最大的不满居然是原厂脚垫太薄,下雨踩进去泥水全渗到底板缝隙里,上个月特地找人定制了一套厚胶包边的,还嘀咕厂家怎么不直接改进生产线。这种细节问题,在财报里肯定看不到,但用户体验真能影响口碑传播速度。
至于这次IPO最终啥时候敲钟,现在谁也不好打包票。不过老刘倒挺乐观:“只要聆讯过关,这回八字应该齐全。”他说完低头接着抠他手上的油污指甲,看起来比我等刹车片还淡定许多。毕竟,对一家二十年来反复站在起跑线上的企业多等几个月,也许只是长跑中的一个补水点罢了——只是这个补水点,我们这些围观的人已经盼习惯了而已。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