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Model 3降价,比亚迪汉销量反超,国产品牌竞争加剧

车展现场,有人蹲在Model 3车前,低头算配置、价格、续航,眉头微蹙,好像在做一道比高考更难的算术题。一旁,比亚迪汉、零跑C10排成一线,车灯明亮地“盯着”,像夜班法医桌上的样本瓶。要是你是那个纠结的人——手里攥着25万预算,站在国产一众和特斯拉之间,会不会有点“证据不足,作案工具太多”的无力感?

特斯拉Model 3降价,比亚迪汉销量反超,国产品牌竞争加剧-有驾
特斯拉Model 3降价,比亚迪汉销量反超,国产品牌竞争加剧-有驾

8月乘联会的数据摆在桌面上:Model 3国内交付18000辆,环比下滑12%,被比亚迪汉反超。看起来,特斯拉的主角光环正被国产品牌压得发暗,降价几乎成了“案发现场”的直接因由。新能源乘用车整体130万辆的批发量,同比增30%,可特斯拉model 3的单车型增速,却像咸鱼翻身,怎么也翻不起来。有人说网红车也难逃被流量反噬。可更深的“案底”在于,25-30万元区间已经变成了血色红海。零跑C10电动版、极氪、蔚来这些自主品牌,像高配小刀一样,增幅动辄超过125%,对消费者的胃口越来越刁钻,选择多元化,市场空间更像被压缩成一块便利贴,写满了“对标续航、价格更低”。

特斯拉这回不等“订单枯竭”就选择降价——长续航与基础版价差从1.96万缩至1万,每公里续航成本降至5毛1。专业点说,这不是临时救火,而是“订单结构优化”:用更小的价差,让基础版买家多半会动心升级,也算让大伙在选电池和续航时,终于摸出了点“专家心理”。

再来看一组汽车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1-7月,自主品牌市占率突围到八成,新能源销量高达583.5万辆,同比增长38.9%。比亚迪单月37万辆,是特斯拉中国区的4.5倍;吉利增速也能拉个61.4%。这不是单兵对抗,是深藏的集团作战。25-30万区间技术平权已完成,零跑C11电动版续航700公里,价格比Model 3便宜4万。谁再靠“洋品牌定价”吃红利,基本等于在没有防毒面具的实验室里点火。特斯拉降价,说白了,更多是防御性反击。如果硬挺着价格,最后丢掉的是“性价比”的底层信仰。

“技术平权”是一种黑色幽默:从前谁家能做700公里续航,就是技术企业;现在,连“续航对标”都成了中华小当家的家常本领。再加上国产品牌的性价比屠刀,特斯拉只能一边咬牙一边笑着说:“你们赢了,我先降点价,再陪你们玩一会儿。”

特斯拉Model 3降价,比亚迪汉销量反超,国产品牌竞争加剧-有驾

说到降价的可行性,要感谢特斯拉的“成本冗余”。Model 3长续航版,78.4度电池4.3万,电机电控2万,车身内饰1.9万,物料成本总共8.2万,占售价31.6%。别家都在为15%行业毛利率斤斤计较,特斯拉即便降1万,毛利也还能有27%。也就是说,别人只能在拼车标、拼情怀之余,再去后院找“盈利模型”;特斯拉干脆直接拿降价做扩维:“降价——扩大订单——提升产能——继续摊薄研发、物流成本”,物理公式般的“正向循环”。去年Model Y一年两次降价,总共2.3万,结果销量非但没砍掉,反而更能拉动产线足额利用,已是成功案例。

降价归因于“对市场没信心”?这个锅市场不背。2025新能源渗透率将破55%,1650万辆的预期,特斯拉降价是瞅准行业趋势擦枪上床。政策方面,新能源补贴马上就要退坡,特斯拉降价1万,直接给用户锁定补贴红利。同场加映:已下单用户自动补差价,这种“老客户不吃亏”的玩法,既补了口碑也不寒酸,还能刺激更多小白入场,典型的“价格工具抢占金九银十”的策略。市场萎缩不是案情主线,反而是对行业政策周期精算后的小动作。

再冷静看看全球对比:美国市场全系降价2000美元,中国仅降1万,且没跌到23万历史低点。这种差异化定价,其实是特斯拉在为中国市场的“群雄逐鹿”扎保险绳。留了后续调价的地步,万一下半年谁又发新车,又好顺势从容应变。例如合资品牌,上汽大众新能源月销3441辆,完全是“路人甲”;特斯拉月销8.3万,还能和本地王者比亚迪、吉利掰手腕。降价,是保主导权的战略,而不是市场崩塌的恐慌性自救。

行业里爱讲一句“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特斯拉眼下要做的,就是用一场触发型降价,把竞争对手从高价情怀拉回定价地狱,让消费者记住那个“续航成本是5毛1”的实际账本。特斯拉今天降价,明天可能又要出个新招。国产品牌呢?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玩不起性价比,把优势拱手让人?没人知道答案。法医都知道,“现场和死者距离越近,不一定就能看清真相。”

假如你是那个手握25万的消费者,你会怎么选?面对续航、价格、毛利率、品牌、售后、安全、智能化,每一条都是一道“案题”。特斯拉和国产品牌的“降价”难题,背后是全球化、政策变动、技术进步与市场情绪混沌交织的连环复杂。最终,是不是还要靠谁能用出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谁能笑到年底?或者,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消费选择,慢慢拼成了新的证据链。这场“谁压着谁打”到底能打多久?等真相揭开时,谁又能说一定站在赢家的一边?不妨留下个案底:今天你为降价买单,明天会不会为更低价付出新的隐性成本?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