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市场暴跌17.6%,哈弗稳居第二,奇瑞反超丰田杀回前三

最近,关于俄罗斯汽车市场的八月份销售数据出来了,看完之后让人感觉五味杂陈,里面的信息量可真不小。

表面上看,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上可以说是大获全胜,销量榜前十名里,有七个都是咱们中国的牌子,哈弗排第二,奇瑞排第三,吉利、长安这些也都榜上有名,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份成绩单,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俄罗斯市场暴跌17.6%,哈弗稳居第二,奇瑞反超丰田杀回前三-有驾

尤其是看到一个老熟人——丰田,居然悄无声息地又杀回了第九名,这事儿就特别值得咱们聊一聊了。

咱们先看看整体大环境。

八月份的俄罗斯汽车市场,其实并不景气,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7.6%,总共卖了十二万多台车。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前两年因为欧美日韩品牌集体撤离,留下巨大市场空白,咱们中国车企冲进去的那股“抢地盘”的热潮,现在开始慢慢退烧了。

俄罗斯老百姓的消费也趋于冷静和理性,不再像之前那样,有什么车就买什么车。

整个市场进入了一个调整期,就像一锅烧得滚开的水,现在火关小了点,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泡,而不是沸腾了。

在这种市场整体有点“冷”的情况下,咱们先看俄罗斯的本土老大哥——拉达。

它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一个月卖了将近两万八千台,市场占有率超过了五分之一。

这个成绩单拿出来,面子上是绝对过得去的。

但里子呢?

拉达的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其实是暴跌了28.4%,比整个市场的平均跌幅还要惨。

这就有点尴尬了,好比全班平均分下降了10分,你这个班长虽然还是第一,但自己掉了20分,这说明你的领先优势正在被快速蚕食。

拉达的问题在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太慢,技术上有点跟不上趟。

当咱们的国产车都把大屏幕、智能车机、辅助驾驶当成标配的时候,拉达的车型在这些方面就显得有些朴素了。

光靠着“国民品牌”的情怀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已经越来越难吸引到口味越来越刁的俄罗斯消费者。

再把目光转向咱们的中国军团。

俄罗斯市场暴跌17.6%,哈弗稳居第二,奇瑞反超丰田杀回前三-有驾

哈弗这次表现很稳健,重新夺回了第二名的位置,卖了一万六千多台。

奇瑞虽然被哈弗超过,掉到了第三,也卖了一万一千多台。

后面还有吉利、长安、捷途、欧萌达,把前十名的榜单挤得满满当当。

这种集团式的冲锋,确实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实力。

但是,咱们不能光看排名高兴,还得看数字背后的隐忧。

你看,奇瑞的销量同比下降了32.9%,吉利更是下降了40.1%,这个跌幅比拉达还吓人。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我们的车不好卖了?

其实不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咱们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

以前是大家一起去抢占欧美日韩品牌留下的市场,现在那部分市场基本都吃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中国品牌之间的内部竞争。

你看,哈弗、奇瑞、吉利、长安,大家推出的车型,尤其是在SUV领域,定位和价格区间都非常接近。

你出一款紧凑型SUV,我也出一款,配置差不多,价格也咬得很紧。

这就好比一条街上,原来只有一家饭馆,生意火爆。

后来一下子开了七八家中国餐馆,菜系还都差不多,那大家为了抢客人,自然就要开始拼价格、拼服务、拼特色,竞争一下子就激烈起来了。

所以,奇瑞和吉利的销量下滑,很大程度上不是输给了外国品牌,而是在和同样优秀的中国同行的激烈竞争中,市场份额被分流了。

当然,榜单上也有一些逆势上扬的“惊喜”。

比如排在第五名的Belgee,销量猛增了124%。

俄罗斯市场暴跌17.6%,哈弗稳居第二,奇瑞反超丰田杀回前三-有驾

这个Belgee是个什么来头?

其实它就是吉利在白俄罗斯的合资公司,它卖得最好的那款车叫Belgee X50,实际上就是咱们国内的吉利缤越换了个车标。

这招“换马甲”玩得非常高明,利用了本地生产的优势,打了个擦边球,结果大受欢迎。

这说明,在海外市场,灵活的策略有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整个榜单里最让人意外,也最值得我们警惕的,还是排在第九名的丰田。

丰田不是早就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了吗?

怎么又冒出来了?

而且销量还比去年同期暴增了将近一倍。

这些车是从哪来的?

答案是“平行进口”。

虽然丰田官方不卖了,但俄罗斯的汽车经销商们通过各种渠道,比如从中亚、中东等国家,把丰田的新车辗转运到俄罗斯来卖。

这些车没有官方质保,价格也比正常情况下贵不少,但依然有两千九百多位俄罗斯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

这个现象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才是最深刻的。

它说明,尽管中国汽车在产品力、性价比、配置上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但在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可靠性”这个层面上,和丰田这样的老牌巨头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很多俄罗斯人,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消费者来说,“丰田”这个名字就代表着“开不坏”,代表着一种长久以来建立的信任感。

他们宁愿多花钱,承担没有质保的风险,也要买一份“安心”。

这恰恰是我们中国品牌目前最需要补齐的短板。

我们现在是靠着强大的产品攻势和市场机遇占领了地盘,但还没能完全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丰田的这次“回归”,就像一声警钟,提醒我们,市场竞争的最终胜利,不仅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品牌的胜利。

如何建立起像丰田那样深入人心的品牌信誉和质量口碑,让消费者发自内心地认可和信赖,这才是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市场的终极考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