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正在排队给一家中国公司“送钱”。 丰田、别克、日产、本田、奔驰、奥迪,这些曾经的技术巨头,如今集体押注中国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
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在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100%搭载Momenta的端到端大模型;德系豪华品牌奔驰、奥迪的新一代电车,也悄悄用上了它的方案。
为什么这些巨头甘愿把“方向盘”交给别人? 根本原因在于:全栈自研已死,数据霸权当立。 当特斯拉还在苦熬芯片自研时,Momenta的“数据飞轮”已吞噬30亿公里真实路况,将车企的适配周期从18个月砍到11个月,成本压至竞品的1/3。
日产N7上市35天订单破1.7万台,60%用户顶配智驾版,市场用脚投票证明:放弃自研不是认输,而是抢到了下一张生存门票。
全栈自研的崩塌,始于一场“经济账”的清算。 五年前,每家车企都高喊“灵魂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如今,上汽通用别克在至境L7发布会上坦言:高阶智驾的核心算法交给了Momenta。
这种转变背后,是车企被自研成本压垮的现实。 传统模块化研发链条(感知-融合-决策-控制)需要分环节堆人力,团队规模像气球一样膨胀,代码版本层层堆叠。
每一次OTA升级都被芯片产能、法规审批和实测里程三重闸门拖慢节奏,用户却几乎感知不到体验提升。
致命的是固定成本失控。 自研团队动辄千人规模,加上高精地图采购、激光雷达定制、芯片流片费用,现金流被锁死在漫长的验证周期里。 某合资品牌工程师透露:一套自研城区NOA系统,两年烧掉15亿,但功能上线时竞品已迭代三代。
端到端大模型改写了生死规则。 当特斯拉的BEV感知还在优化变道成功率时,端到端技术直接将感知、决策、控制整合成单一模型。
这种范式跃迁要求一次性投入数十亿公里有效里程和上亿段高质量场景数据,才能启动模型自我进化。
没有百万级年销量的车企,根本玩不起这场“数据赌局”。 日产技术高管直言:“自研端到端等于把三年现金流砸进黑盒,我们输不起”。
Momenta的杀手锏是“数据飞轮”。 它通过量产车(L2)与Robotaxi(L4)的双线协同,构建了全球最大动态数据池,30亿公里真实路况覆盖中国所有地级市,其中包含480万次“鬼探头”、620万次加塞博弈等极端场景。
闭环自动化工具链将长尾场景处理效率提升3倍,比如对施工锥桶的识别误报率降至0.2%,行业平均为1.8%。
爆款车型是技术落地的铁证。 广汽丰田铂智3X搭载Momenta 5.0系统,从方案适配到量产仅11个月(行业平均18个月),上市后订单迅速突破1.1万台。
东风日产N7的顶配Max版本(智驾版)占订单60%,用户愿意多花2万元为“一键泊车”买单,该系统能自动停进仅比车身宽40cm的极窄车位。
合作本质是“反向定义”。 上汽通用将别克的安全哲学注入Momenta模型:整车制动、转向双冗余设计,传感器故障时仍能维持基础智驾;同时把Super Cruise累积的1100万公里0事故数据回灌训练,强化危险场景应对。
日产工程师与Momenta团队仅一墙之隔办公,针对家庭用户最敏感的晕车问题,将拥堵跟车的减速度波动优化至竞品的63%,最终经过12轮底盘调校才定型。
行业分化成三大生存路线。
垂直整合派:特斯拉、蔚来、小鹏押注芯片自研,用硬件-算法联合迭代拉升体验上限,年销百万是现金流底线;
共创定义派:丰田、别克、日产等借Momenta、华为的算法,结合自身架构定义权,在V字流程中深度耦合。 例如丰田用规模化订单压低激光雷达采购价30%,把智驾成本控在万元内;
成本优先派:10万级走量车型采购3000元级高速NOA方案,两颗8M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满足基础需求。
中国方案正在反向输出全球。 奔驰全新纯电CLA采用Momenta无激光雷达方案,通过纯视觉+单Orin-X芯片实现欧盟L3认证;智己L6和LS6的欧洲版本搭载Momenta飞轮大模型,已登陆英国市场。
激进的是Robotaxi出海,Momenta车辆2026年将接入Uber平台,在巴黎、柏林提供载客服务。
数据霸权下的新秩序浮现。 Momenta与华为已占据中国城市NOA供应商90%份额,其中Momenta市占率60.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