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方天雅,周四晚上八点,门店里吊顶风机嗡嗡作响,我正摸着一辆展车方向盘——还热乎乎的,刚刚路试回来。旁边销售小哥凑过来,笑着说:你看这发动机的声音,比同价位那个新势力X都顺滑多了。我丢给他一个怀疑的眼神:你这话有点大了吧?他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X车低速顿挫的问题不少,尤其AEB也不灵敏,我走了几回都被它‘吓’了一跳,等车快停了才干预。
这段话听着熟悉。我以前也觉得新势力要真能出海,凭借互联网思维和科技感,肯定能颠覆传统。但真碰上市场,才发现水土不服三个字一点没说夸张。比如充电,那些高频率的超级充电桩在欧洲不少地方根本没法用——标准多得让人头大。你说传统车企,他们能在老市场瞄准车型本地化、法规踩点、渠道下沉,做得死死的;新势力却靠的大家都在看我直播、在国内家门口耍帅的模式,结果国外没人买账。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广东跟修理厂老板聊车时,他说:你说这新势力,模式是新,技术是噱头多,但实际零部件供应链跟不上,经常那边一个芯片没着,车就挛了。你能想象吗?对车来说,芯片连不上不至于砖,但对竞争力影响大得很。供应链就像搭积木,少一块不稳当,成品车的可靠性马上拉胯。
说到可靠性,新势力给我的感觉是——技术活儿不够扎实,产品重在花里胡哨,像冰箱彩电的多屏智能界面,海外用户很可能第一眼觉得新奇,二刷又觉得鸡肋,反倒更想要冬天随手一打着火,电子辅助少点,机械硬点。你说,这是不是产品定位不对?
有人跟我打趣:它们这是把十年没修的老机器装进高科技外壳里,听着酷炫但没底。别急,我刚才的话有点过。毕竟也有新势力车型推出比较成熟的三电系统,部分续航和智能交互确实有进步(这段先按下不表)。整体来看,耐久度和售后网络可做到极致的,还是传统车企。
聊聊直营模式,直面用户本是优势吧?其实这套模式在国外反倒变成了负担。建店成本高,组建本地团队难,文化理解差别造成沟通不畅,生存环境艰难。销售那会儿同事跟我说:你知道吗,这海外直营还得养客服、维修、配件仓库,一不小心亏损就跟着增长。你们有这么觉得直营模式真在全球通用吗?
临场小计算下,拿保值率来说,传统品牌的车在欧美市场5年保值率能稳定在50%上下,样本有限但趋势明显;新势力的保值率估计不到40%,就算砸重金补贴,也难改变长期消费对于品牌的信心问题。
这里有个长远话题,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新势力的用户心理是跟风、尝鲜,传统车企的用户心理是吃穿住行,靠得住,这差异到底怎么弥补?我觉得再怎么创新,也不能忽略用户最基本的安全和可靠。你怎么看?
再说到海外法规,这不是闹着玩的。光欧盟的WVTA认证就像一道海关,晃点过去基本是不可能完成,新势力如果没长期积累技术和合规测试,买家在那儿的安心度自然不能提升。
我想起某次和一家老牌车企的研发主管聊天,他说他们海外车型常常要针对路况、气候反复调校,有时发动机和底盘的软硬度都要多版本设计——光这些都是新势力一窝蜂搞软件更新无法替代的慢功夫。
换言之,传统车企这沉淀就是他们的隐形拳,不是单纯靠喷热点、做预售就能打出来。老套路就是先把基本盘稳了,才能讨论未来科技。这跟年轻人说:先把饭吃饱再说似的。
不是说新势力一无是处,哪怕他们的海外市场策略欠火候,也能刺激整个行业的创新风。只走出去不能只靠喊口号和概念车闪亮登场,更多是靠踏实的产品和服务。
话说回来,新势力的海外撒网战略,能捞起多少大鱼,是不是得看他们接下来愿不愿意踏踏实实种地呢?毕竟动辄做发布会签约、光鲜亮丽,但消费端的痛点没有解决,再漂亮的花样也难遍地开花。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存着几张奇瑞工厂海外产线的照片,一排排流水线工人忙得不亦乐乎,零件供应精准配合,现场氛围和新势力的造梦工厂是两码事。到底是造梦厉害,还是造实靠谱?这个答案其实很难简单用一句话盖棺定论。
出海是一场没有捷径的马拉松,你得接住每个订单背后的责任,也得应付复杂到让人怀疑人生的供应链和认证流程。多少新势力会认清这个现实,什么时候能把热闹的数字秀变成扎实的机械真功夫才是关键。
晚上十点半了,五方天雅停车场顶灯闪烁着冷蓝色的光,外面雨刚开始滴答响,我把车钥匙揣进口袋,忍不住又问自己:这场造车游戏,谁才是真的行走江湖里的硬通货?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