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的宣传,续航火力全开,各种“猛料”扑面而来。什么极氪009能跑900公里,小米YU 7勇破835公里门槛,甚至连插混车的智己LS6 Max都在吹嘘450公里的纯电续航。一时间,消费者都成了“续航长度至上”信徒。然而,续航长真的就是王道吗?这“大电池”游戏里暗藏的猫腻,可能没那么简单。今天咱就捋一捋,这场续航拉锯战背后的风云变幻。
先看锂价的涨跌,这可是一部新能源车的商业“现形记”。前两年,碳酸锂一度暴跌,给了车企满血堆电池的勇气。2022年时,锂价60万元每吨的天花板吓退了多少玩家,可到了2023年,锂矿供过于求,价格直接跳水,最低仅剩6万元。这么廉价的原材料摆在面前,车企仅用膝盖一碰算盘就响了:电池材料价格大幅下降,那就往车里多塞点电池!续航长了,营销有话说,消费者也吃这一套,一拍即合。
可风水这玩意儿轮流转,锂价在2025年悄然反弹至7.9万元,涨了三成。未来的锂矿供需关系只会更紧张,这些年锂矿价格低迷导致高成本矿场关停,供给大缩减。车企再想以“大电池”作为杀手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成本涨了,消费者又不想多掏钱,车企不得不在涨价与利润间焦头烂额。如此一来,“大电池红利”还能吃几天?
再说个扎心问题:大电池配长续航,真是用户刚需吗?过去电动车给人的核心焦虑点,无外乎两件事:跑得短,充得慢。但现在,技术正在拆解这个“魔咒”。比亚迪今年推出的“兆瓦闪充”,来了个充电5分钟恢复400公里续航的大杀招,你还觉得续航长度重要吗?本想着跑高速时长驱直入,结果拐进服务区买杯咖啡,电已经加满了,不比加油方便?
而且闪充站的布局正在加速普及,到2025年已知规划就有近2万座。不仅有比亚迪、特斯拉这些新能源巨头,中石油、中石化、壳牌这样的传统能源大佬也纷纷入局搞事情。充电不再是半小时一小时的“打地铺”,大电池的尴尬一下子就暴露了——天天背着沉重的电池跑,全是多余苦力。续航长又怎样?充电体验的提高早就把后勤保障变得轻松省事,续航里程真没那么硬刚。
最令人期待的还是科技的长远进步会怎样砸掉“大电池”的“饭碗”。固态电池的崛起,直接从根上革了当前液态锂电池的命。同样的电,固态电池更轻、更安全、不起火,还能兼容快充。业内预言,到了2027年固态电池批量上车,2030年直接实现性价比反杀液态电池。届时,再傻大纯重的液态电池配置,只能像老式台式机一样被雪藏。
不止纯电有解,插混车借技术升级硬挤“大电池”没活路。试想比亚迪的DM-i技术,油耗低到2.6升每百公里——比它高的电池能耐心,油箱还挂不住了。经济实用的代步系统和灵活的油电结合,让插混技术再添“加分项”,原本靠纯电续航凑数的插混车载大电池,反显得笨重冗长,一天到晚背着400公斤的拖累,实用性弊大于利。
这么说来,“大电池”的热潮无非是空中楼阁,车企在炒作“续航”数字游戏,锂价跳水时狂捞短期利益。可是锂资源限制、充电技术提升和轻质电池的变革接踵而至,烧掉了这场盛宴的底火。对我们消费者来说,选车时最该看的早就不是续航这项虚高指标,而是综合考虑车的操控体验、技术前瞻,甚至充电便利性。
聪明的咱真的有必要被车企用“续航党”的标签捆绑住?与其傻傻为100公里续航擦钱,倒不如先问问这些车油耗低不低、是不是费电拖累、能不能快充省了冤枉劲。毕竟,新能源市场千变万化,懂趋势、看本质才能买得明白,玩得踏实。否则过几年再看这波“大电池”潮流,只怕笑声里都是粉丝轻信的叹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