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减配胎压传感器,车主评价两极分化,标准版Model 3_Y受影

最近,一则关于特斯拉的消息在车主和汽车爱好者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是这样的,根据海外最新的车主手册和相关报道,特斯拉已经确认,在其标准版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上,取消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物理胎压监测传感器。

这个决定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的看法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省心省钱,但更多的人则表达了深深的忧虑,认为这是在关乎行车安全的核心问题上开了倒车。

特斯拉减配胎压传感器,车主评价两极分化,标准版Model 3_Y受影-有驾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以科技和智能为标签的品牌,为何会做出看似“减配”的举动?

这背后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成本的妥协?

要理解这场争论,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两种胎压监测技术到底有什么不同。

过去,我们绝大多数车辆上安装的,是一种叫做“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的装置,英文简称dTPMS。

这个系统很好理解,它就像给每个轮胎都配备了一个专属的微型“健康监测仪”。

这个小小的传感器被安装在轮胎内部的气门嘴上,能够实时、精确地测量轮胎内部的气压和温度,然后通过无线信号,把具体的数据,比如“左前轮2.5Bar”、“右后轮2.4Bar”,直接显示在车内的仪表盘或者中控屏幕上。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数据直观、准确,驾驶员可以随时掌握每个轮胎的详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而特斯拉现在在部分海外车型上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的方案,英文简称iTPMS。

这种方案的核心区别在于,它没有在轮胎里安装任何专门的传感器。

那么,它又是如何监测胎压的呢?

答案是“借用”。

它巧妙地利用了车辆上原本就有的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电子稳定程序(ESP)的轮速传感器。

特斯拉减配胎压传感器,车主评价两极分化,标准版Model 3_Y受影-有驾

其工作原理基于一个简单的物理常识:当一个轮胎的气压下降时,轮胎就会变瘪,整个轮胎的直径也会随之变小。

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直径变小的轮胎,在与其他三个正常轮胎保持相同车速的情况下,其转动的圈数必然会更多,也就是转速会更快。

车辆的ABS系统恰好就在实时监测着四个车轮的转速,一旦它发现某一个车轮的转速持续地、异常地高于其他车轮,系统就会通过算法判断,这个轮胎很可能漏气了,从而向驾驶员发出警报。

了解了这两种技术的原理,我们再来看车主们的反应,就豁然开朗了。

支持这一改变的人,他们的理由非常实际。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方便和省钱。

对于生活在气候多变地区,或者喜欢改装轮毂的车主来说,每年更换冬季轮胎或夏季轮胎是常有的事。

在使用直接式监测系统的情况下,每次更换一套新的轮毂,就必须额外购买一套价格不菲的胎压传感器,并且安装后还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匹配和激活,整个过程既费时又费钱。

而换成间接式系统后,这些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因为没有任何物理传感器,车主可以随意更换轮胎和轮毂,换好后只需在车机系统里进行一次简单的重置校准,让系统重新学习一下四个轮胎在正常气压下的转速数据即可。

这种简化无疑为特定用户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然而,反对和担忧的声音显然占据了主流,他们的顾虑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

批评者指出,间接式监测系统的缺陷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几乎无法弥补。

特斯拉减配胎压传感器,车主评价两极分化,标准版Model 3_Y受影-有驾

首先是精确度的问题,它只能告诉你有轮胎可能亏气了,但无法提供任何具体的气压数值,也无法明确指出是哪一个轮胎出了问题。

这种模糊的警报会让驾驶员感到困惑和焦虑,无法准确判断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是灵敏度太低,反应迟缓。

间接式系统需要等到轮胎的转速差异达到一个预设的阈值时才会报警。

根据海外的法规要求,这个阈值通常设定在胎压下降25%左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假设一个轮胎的正常胎压是2.8 Bar,那么它可能要下降到2.1 Bar左右,系统才会发出警告。

而在这个时候,轮胎已经处于一个相当危险的严重亏气状态了,不仅会显著增加车辆的能耗,加剧轮胎的异常磨损,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高速行驶时发生爆胎的风险。

许多严重的爆胎事故,最初都源于轻微的慢撒气,直接式系统可以在胎压稍有下降时就及时预警,而间接式系统的这种“后知后觉”在关键时刻可能是致命的。

此外,间接式系统还有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它无法监测到四个轮胎同时、缓慢漏气的情况。

比如因为天气变冷,四个轮胎的气压同步缓慢下降,由于它们之间的转速差基本保持不变,系统就会被“完美”地欺骗过去,认为一切正常,从而忽略了潜在的巨大安全隐患。

那么,特斯拉的这种做法在法规层面是否合规呢?

在海外市场,比如美国和欧盟,答案是肯定的。

特斯拉减配胎压传感器,车主评价两极分化,标准版Model 3_Y受影-有驾

这些地区的法规通常是“结果导向”,它们强制要求车辆必须具备胎压警报功能,但并未严格限定必须采用哪种技术来实现。

只要车辆能在胎压低于标准值25%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就算是满足了最低法规要求。

特斯拉的间接式系统,恰恰是卡着这条“及格线”设计的。

不过,值得所有中国消费者庆幸和自豪的是,同样的情况在中国市场是完全不会发生的。

这得益于我国更为严格和先进的汽车安全法规。

根据我国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26149-2017),自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认证乘用车都必须强制安装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

这项法规明确规定了技术路线,直接杜绝了车企在国内市场使用性能较差的间接式系统来“降本增效”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每一位在中国购买特斯拉的车主,得到的都是能够显示精确胎压数值的、更安全可靠的直接式监测系统。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保障消费者行车安全方面的决心和高标准,从源头上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国家的监管部门无疑是更具前瞻性和责任感的。

总而言之,特斯拉在海外市场的这次调整,是一次典型的在成本、便利性和极致安全之间的权衡。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软件算法替代物理硬件,是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对于轮胎这样一个关乎行车安全的根本性部件,任何信息的模糊化和延迟,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汽车的智能化浪潮势不可挡,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科技的进步是为人服务的,是让驾驶变得更安全、更透明,而不是在智能化的光环之下,悄悄拿走那些虽然传统但却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

毕竟,在安全这件事上,永远没有“及格万岁”,只有精益求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