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看明白了,现在的车圈,简直就是个大型“逼死强迫症”现场。
你说你花个几十万,买台车,设计师绞尽脑汁给你拉出一条帅到没朋友的溜背曲线,结果出厂时,“咣当”一下,脑门上给你扣一个黑坨坨。
这玩意儿,美其名曰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的“天眼”,可在我看来,活脱脱就是长在帅哥脸上的青春痘,还是个特大号的。
然后,就在我以为这辈子开智能汽车都得忍受这份“丑”的时候,问界M7这小子,突然不讲武德了。
它悄没声儿地,把这个“青春痘”给挤了——藏到了前挡风玻璃后头。
我当时眼睛都亮了,心想,嘿,这下总算能看场“素颜”发布会了。
可我这口气还没喘匀,脑子里就“嗡”一下:不对劲。
这逻辑不对啊。
你见过哪个哨兵是躲在地下室里,隔着个小窗户往外瞅的?
那不叫放哨,那叫摸鱼。
把智能驾驶最核心的眼睛,从视野开阔的屋顶,挪到要被玻璃、贴膜、雨刮器轮番“蹂躏”的屋里,这能看清个啥?
这背后啊,门道深着呢。
这颗被“雪藏”的雷达,跟它车顶上的大哥,压根就不是一个物种。
车顶上那个,是“半固态”的,里头有东西在转,跟个雷达兵似的360度无死角扫描,看得远、看得清,就是个头大点。
而塞进车里这个,是“全固态”的,没啥机械结构,安静小巧。
这就好比你玩游戏,一个是扛着加特林的重装猛男,火力猛、射程远,但目标大;另一个是揣着消音手枪的刺客,隐蔽、冷静,但讲究个一击毙命,没法火力覆盖。
你说哪个强?
这得看你想打什么局了。
你以为就华为聪明?
隔壁禾赛、大疆那帮人早就把“把雷达塞进车里”这事儿玩出花了。
人家直接掀桌子,搞出来的半固态舱内方案,性能不降反升,探测距离号称250米。
那架势,仿佛在对着华为喊话:“小样儿,还得练!”
这么一对比,华为这个Limera方案是不是显得有点不够看?
别急。
玩商业,你得看人家刀刃用在哪儿。
华为这一刀,压根就没砍向自家的高配大哥,而是精准地捅向了那些连雷达都没有的“纯视觉”方案。
说白了,这次的问界M7新款,高配依然是那个车顶带“犄角”的完全体,而这个舱内雷达,是给中低配准备的“福利”。
这下有意思了。
这不是“减配”,这是“降维打击”啊。
原来你花个差不多的钱,只能买个眼神儿不太好的“近视眼”(纯视觉),现在直接给你升级成了戴眼镜的“文化人”(舱内雷达)。
对新车主来说,这简直是白捡的便宜。
可那些刚提了纯视觉版的老车主呢?
估计正拍着大腿骂娘呢,感觉自己成了49年入国军的典范。
所以你看,技术本身有时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出现在什么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把一个80分的技术,下放到一个原本只有50分的市场里,那就是一场屠杀。
当然,想把这玩意儿塞进车里,也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的。
那块挡风玻璃,就得是特制的,透光率、反射率都得有讲究,不然激光出去一趟,回来就剩半条命了,200米的探测距离可能直接腰斩。
还有车里的各种电磁信号,会不会让雷达“精神错乱”,看到的点云图跟打了马赛克似的?
这都是系统工程,也恰好是华为这种啥都自己干的“全家桶”企业的优势。
所以啊,这事儿聊到最后,其实是个选择题。
你是愿意为了极致的性能,忍受那份不完美的外观,还是愿意为了视觉上的和谐,接受一份“够用就好”的体验?
反正技术这东西,更新迭代比翻书还快。
今天你手里的旗舰,明天就是别人嘴里的“时代的眼泪”。
你说,气不气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