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在特斯拉,觉得Model Y就像是一尊永不倒的神像。毕竟,那个时候,谁手里没有几份模型数据?只要它在市场上的表现就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可你知道,我翻了下去年年底的销量报告,很有趣,Model Y还是金榜首位,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了,尤其是在某些二线城市。原因很简单:成本逐渐被压缩,竞争者像潮水一样涌来。
我记得去年夏天还跟朋友说,特斯拉靠技术说话,大家买的其实是潮流与认同。今年发现,很多人买车的理由变了:价格比拼,续航比拼,实用比拼。这个变化咋说呢,简单说,就是底层逻辑在变,买车的套路也在换。
你知道吗,去年我还帮个朋友算过,Model Y的平均百公里成本,大约在1.2块到1.5块钱吧,特别是在充电成本低、国际高的背景下。这可是个硬指标,对比同价位油车,电车显得特别划算。反正,新能源车的成本结构,跟传统燃油车比着算,差异明显——电池料贵一些,未来还会降。你觉得,未来电池价格会不会降到的1/3?我猜没那么快,但往下走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讲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们买车,真考虑过后续的维护和换电成本吗?毕竟,电池用到一定年龄,也得换,或者修修补补,那个价格其实挺惊人的。我朋友就跟我抱怨:我那老车,维护费比买新车还贵。对,这也是个大点的考量点。
这段时间,我特别留意一些底层工厂的消息。供应链这块,真比拼的是肉搏。你知道,就像做饭一样,原料越便宜,菜越好吃。去年某个Q1,电池厂的毛利率可能在20%都不到,但存货堆积如山,价格又能经常变动。为什么?拼价格的,从原料到装配线,谁都不想让步,就算客户说便宜点,他们心里也得考虑利润。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问题——未来的价格还会继续下降吗?我觉得,这不一定,毕竟,材料涨价、运输费涨上去,成本压力让人头疼。
说到供应链,刚才翻了下笔记,车企们为了应变,从上游让利到中游瘦身,都在疯狂找出路。有个细节我觉得靠谱:某家供应商告诉我,未来可能会出现换电站+快充结合的模式,就是把充电变成像加油一样便捷,有点像加油站怎么在高速上随便找。当年的飙到6块多,很多人就琢磨,是不是公交、电商车,也能用快充,省得倒腾油。
有个疑问:你们都没考虑过,换电站的布点会不会成为新瓶颈?我觉得,这个还得看政策和基建。大城市里,几公里就能遇到,但在偏远地区,可能还是慢点。偶尔我在想,这场充换电大战,谁能占上风?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策略明显领先,但国内的布局也在跟上。那,未来会不会有一天,一边充电一边换一块点?我估计,不用十年,这类组合技就会出现。
以上都不是空穴来风。我刚才翻了下去年拍的相册,看到一组在高速服务区拍的充电桩照片,旁边一辆国产电车排队等充电,司机自嘲:等会儿,刚好喝个咖啡。可见,这种场景正变得日常。你如果去那种川藏线,看到的可能还是油车爬山,但不远的电动车也会出现的。
这就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你说,这波竞争,真是比拼价格、比拼续航、比拼神经。挺对的。毕竟,过去买车看品牌、看情怀,才有点浪漫。有时候我不免怀疑,真正赢的人是不是那些削尖脑袋拼价格的。如果他们真的赢了,日子会变得更简单,还是会陷入新的鸡犬不宁?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还记得前几天坐公交,路上有人说:现在的车,几万块就能买个长续航,智能多了,还省事。没细想过,这种便宜货用得久了,会不会出了问题?因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说:我那两年前买的某品牌电动车,充电口还坏过,修了3次。这让我觉得,价格低,可能藏着的隐患也不少。
话说回来,我还没搞明白一个事:到底是谁在铺路把这个市场推向前面?是政策的推动,还是资本的推波助澜?我知道,有个趋势是,新能源补贴在逐年减少,但同时国家又在鼓励换电站和快充布局。这有点像大厂们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都是拼耐心。
这个行业变化太快,指不定明年又是别人登顶了。谁能想到,今年的最热销车型,是别墅区里那个普通的小电车?这跟我去年还在追特斯拉的日子,简直天差地别。这局面比我预想中还要激烈,也更乱。有时候,看着面前这堆车,心里在想:未来的王者,会是谁?还是说,下一秒钟,它们都可能被新的黑马筛掉?
你说,未来五年,这局势还能不能保持这种高度卷的状态?还是说,市场会慢慢平稳下来?我自己没有特别切身的预判,但有一点我敢打包票——这场竞争,绝对还是刚刚开始。只是,谁能在这场游戏里笑到可能还得等一段时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