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技术吹爆,法规却插刀,L3辅助驾驶还有戏吗?
01
我说个最扎心的场景。
上个月,我在编辑部试驾了一台带城市NOA的新能源SUV。
本以为能轻松刷个高速,结果还是得全程盯着。
方向盘能自动修,但是一遇上变道、加塞、应急车道来个‘鬼探头’,系统就慌了。
说人话就是,L2级辅助只是帮你分担,真出事,车主兜底,谁都不敢接锅。
为啥最近大家都在讨论L3级自动驾驶?
很多人觉得:芯片算力一年比一年强,算法天天在进化,是不是快能全自动了?
我和同事聊得最多的,不是技术够不够用。
反而是,监管和法律真的敢放开吗?
02
有个事最近闹得挺大。
两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辅助驾驶不能宣传成自动驾驶’,OTA升级要备案。
这其实已经把话说死了。
你车企说你家L3,行。
但只要没政策兜着,你敢把合同上的驾驶责任给自己承担吗?
我问了圈子里的几个负责智能驾驶的工程师。
他们都说:技术真的不是壁垒,最怕的是责任,说白了就是怕上法庭。
国外看着很美,美国和欧洲都有L3落地试点。
比如欧洲已经明文规定,如果自动驾驶没要求接管,出了事故厂商负责。
一旦提示接管却司机没接,就司机负责。
这逻辑简单讲像打棒球,球来了你没接住,那不得怪你?
但放在国内,真不好说。
我们这边路况比欧洲复杂十倍。
早高峰,慢车飙快道,应急车道临时停车,隔三差五来个人横穿马路。
系统反应得过来吗?
就算提示你接管,出事了,到底怪谁?
你说清楚了,监管信吗?
我不好意思讲,有时法律明文都拗不过一纸调查。
所以国内车企,有本事做L3,但真到责任签字画押那一刻,谁都怂。
连营销宣传都被控死,只准叫‘辅助’。
03
有些人问,难不成中国永远没自动驾驶了?
实际是这样。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分界线在‘责任归属’。
L2现在的城市NOA、高速点到点,都是车主兜底。
就算你全程不碰方向盘,盾牌还是你自己的。
而L3,如果系统全责,厂商得签约。
中国要是推L3,极大可能变成‘有中国特色’:
外壳很高级,内核还是‘出了事归车主’。
就像很多APP的‘免责条款’。
看着功能厉害,关键字眼一句话:全是用户自担。
搞不好以后L3也来这一套。
说难听点,这还是L2,不是技术落后,是怕背锅。
技术能上天,法律只能原地转圈。
04
这里插个我的亲身经历。
前年,编辑部有小伙伴换了带城市NOA的新款车。
他以为可以佛系通勤,结果第一个月就遇到一次‘鬼探头’撞险。
事后所有责任清清楚楚落在他身上。
销售当初怎么承诺的都没用。
那次他差点跟保险公司打到断网。
我笑他信了品牌宣传,其实我们每个老司机都懂,越智能越得小心。
法律、伦理、技术这三座山摆着。
不是谁想搬就能搬。
05
最后讲个打比方。
现在的辅助驾驶和L3自动驾驶,关系很像彩电访问量和售后服务。
功能你能体验到,但真坏了还得你掏钱修。
放心吧,只要出事后车企不用承担刑责,辅助系统升级多少都跟你兜底。
别等L3‘全自动’了。
数据天天在进步,法规却天天插刀。
想省心,还得自己握好方向盘。
老司机我见得多了。
那些说‘今年就能自动’的宣传,懂点行情的都只会‘呵呵’两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