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国内碎片化的造车热典型场景。威马宣布要复产,还想IPO,啊哈,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但细扒不难发现,这就是一场借钱续命的戏码。
先说,这份白皮书一出来,感觉像给自己打气的广告——今年1万台,明年10万台,未来还要横扫东南亚、中东市场。听上去很牛逼啊,是不是?但你想过没有,这真的能变成现实嘛?别太天真。复产就像是个面子工程,工厂那边已有400多人,但又能有多少是真正的产能?而且老员工还在通知召回,意味着还有不少人等着裁员的消息待发。
还有那句,生产出来谁要呢?这才是硬核问题啊。你花了很多钱升级设备、招工、做规划,但市场需求真到那个份上?现在的市场,你说爆发就爆发?我看不一定。威马还在拼命打嘴炮,想靠行业新标杆这类词儿稳住自己,可后来者像埃安、哪吒也不甘示弱,竞相IPO,谁抢的先?当然啦,IPO看似是个借钱续命的路径,可真搞成了,能不能盈利?那才是全场重点。
你还技术突破才是真核心。毕竟,光靠喊我这车能火,靠营销、靠第一个上市,不一定就玩得转。像靠技术吃饭的年代,谁想炮制个新爆款,谁就能赚到钱。否则,不是大冤种吗?很多时候融资变成了借债养志,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威马这番布局也不过是资本市场里看起来还算认真的一面。但我问一句:等到生产线真开动、销量上去的时候,市场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不是太晚了?你不觉得特别讽刺吗,造车早已不再是我造我得卖,而是资本掺和一锅粥。
威马的复兴计划像个戏剧,有点炒作味道,也夹杂着一丝真心,但有点光说不练的意味。未来能走多远?我期待,但更怕空头支票。毕竟,回到初心——车,是给人用的,不是给资本圈炫耀的。
哎,说多了,自己都觉得啰嗦,将就听听,看看这家伙还能撑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