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这个补能大战,是真的有点意思了。蔚来和理想的数据一出来,直接把一堆人看傻了。你要问我怎么看?我只能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一场混合了修仙、玄学和街头斗殴的荒诞大戏。大伙儿都不装了,摊牌了,核心思想就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开局就是单点爆破。蔚来手里攥着三千五百多个换电站,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魔幻。什么概念?就是它在用修真小说里最笨的法子——堆资源,硬生生把自己堆成了“换电真君”。别的车企还在吭哧吭哧搞快充,研究怎么把充电时间从半小时压缩到二十分钟的时候,蔚来直接把餐厅给爆了。食客们还在争论哪家厨子炒菜快,李斌老师直接给你端上来一份压缩饼干,哦不,是满电电池,三分钟吃完走人,就问你怕不怕?
讲真,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电车用户,对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毫无抵抗力。什么智能座舱,什么百公里加速,在高速服务区,看着别人排队等充电桩,而我三分钟换电走人的那一刻,那些东西都显得非常可笑。那种感觉,就像你在玩一个大型网游,所有人都还在新手村打史莱姆,你直接开了个挂,一键满血满蓝。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因为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它不科学,但它很“修仙”。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然后我们再看理想。理想之前一直被人笑话,说你是增程,是“伪”新能源,补能靠加油站,LOW穿地心。结果理想不声不响,突然开窍了,悟了。它开始疯狂铺充电桩,速度快得像被什么东西附体了。这操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掀桌子。是李想终于想明白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最好的用户体验,就是把选择权还给用户之前,先把所有的路都给你铺平。如果说之前蔚来是把蛋糕上的奶油都抢走了,那理想现在这手,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这种竞争,已经不是商业逻辑能解释的了。这是一种“发疯”文学。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这哪是发疯,这分明就是三体人看了都想立刻坐飞船跑路的内卷。他们不是在建充电桩,他们是在建自己的“能量图腾”,在自己的地盘上插满旗帜,宣告主权。每一个新建的站点,都在对外界释放一个信号:这是我的地盘,我的电池朝圣者,只能在这里得到救赎。
你看,特斯拉和小鹏就显得“佛系”很多。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已经过了那个需要用“自爆”来证明自己的阶段。特斯拉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它的充电网络吗?是,但不全是。它最值钱的是“特斯拉”这三个字本身。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们会自己合理化一切问题。这是一种信仰,是品牌玄学。就像果粉永远不会承认type-c接口比lightning口更先进一样,你爱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
而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越来越觉得,所有的高科技最后都要回归到最朴素的体验。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是什么?不是激光雷达,不是算法,而是路上乱窜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技术再牛也得认栽。同理,补能的最终体验是什么?不是充电速度有多快,而是你半夜三点在陌生城市的高速上,尿急加上续航焦虑,双重暴击之下,能不能在五公里内找到一个能用的桩。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像麦当劳的冰淇淋机,你永远不知道它是不是好的。这无关技术,这关乎心态。
所以现在所有车企都学精了,他们开始玩一种更高级的战争。他们不再满足于宣传自己的技术有多牛,而是开始比谁更能给你安全感。加大,加大,再加大!桩要多,站要广,要让你闭着眼睛开车都能撞上一个充电桩。这已经不是一场关于产品的竞争了,这是一场关于安全感的军备竞赛。这根本不是商业,这是纯粹的、暴力的、不讲道理的砸钱!
最终的战局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也许蔚来会用换电站把地球包起来,也许理想的超充桩会多到可以用来当路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可能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也不是发布会上的PPT。而是某个下着暴雨的深夜,一个被困在高速上的家庭,最终选择了哪个品牌的“任意门”。
所以,别再分析什么商业模型了,没意义。当一个行业开始用修仙的逻辑来打仗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选一个你觉得最像主角的门派,然后下注。至于谁能笑到最后?谁知道呢,可能最后赢的,是那个充电桩上logo最好看的那个。这个结论是不是很扯淡?是是是,但这个世界,本身就比我的结论要扯淡多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