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17万提了宝马i3,再开老婆的比亚迪海豹,差距一目了然!

最近朋友花了17万多点,全款拿下了一台宝马i3 eDrive35L。说实话,听到这个价格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车是不是哪里有问题?毕竟印象里,宝马哪有这么便宜的道理?要知道,这车刚上市时可是奔着35万去的!可当我坐上它,甚至开了一圈后,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工业奇迹”——不是因为它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它的驾驶质感,在这个价位下,真的有点降维打击的意思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更巧的是,他老婆开的正好是比亚迪海豹,同样是后驱纯电轿车,定位也接近。于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家庭对决”就这么上演了。一个代表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转型之作,一个则是国产新势力在技术上的标杆产品,它们之间的差距,真的像价格一样悬殊吗?还是说,只是品牌光环下的错觉?今天,我就以一个普通老司机的身份,带大家深入聊聊这两台车的真实体验。

17万的宝马i3,到底值不值?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先说结论:如果你追求的是纯粹的驾驶乐趣和底盘高级感,那这台降价后的i3,确实香得离谱。朋友那台是最低配的eDrive35L,后置单电机,最大马力286匹,扭矩400牛米,官方零百加速6.2秒。数据上已经完胜很多同级性能车了。但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它的动态表现。

起步那一瞬间,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切换到运动模式,推背感直接拉满,地板油下去,轮胎甚至会发出轻微的嘶吼声。这得益于它用的励磁同步电机,据说劳斯莱斯闪灵也是同款技术,低扭输出特别强。什么叫“人车合一”?我觉得开这台i3过弯时,方向盘指向精准得就像长在手上,变道超车一气呵成,完全没有两吨重车的笨拙感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底盘更是亮点。前麦弗逊后多连杆,后轮还配了空气弹簧!这就意味着它能更好地过滤路面颠簸,过减速带时,后排乘客也不会被“弹”起来。虽然前悬挂是麦弗逊,高速过弯侧倾稍大,刹车点头也明显,但整体调校依然是德系豪华范儿——稳、准、韧。

不过,“便宜没好货”的质疑也不是空穴来风。新车原地打方向就有“咯吱咯吱”的异响,朋友说是磨合期问题,但作为一台打着“宝马”旗号的车,这种细节确实让人心里打鼓。另外,保险贵得离谱,首年1.5万,续保也要七八千,这是品牌溢价的延续,普通人真得掂量掂量。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老婆的比亚迪海豹,难道就不香了?

当然不是!如果说i3是“驾驶者之车”,那海豹更像是“生活家之选”。同样是后驱,海豹的电机参数就没那么激进了:204马力,310牛米,零百7.5秒。数据上看是落后了,但实际开起来呢?

别小看它!海豹的初段动力响应极其灵敏,轻踩油门就能窜出去,在市区里抢个绿灯、插个队,完全不虚任何对手。中后段加速虽然不如i3猛,但也足够从容。更重要的是,它的操控也很有乐趣。方向盘手感轻盈但指向精准,车身灵活,开起来有种“小钢炮”的感觉。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硬件上,海豹也不含糊。前双叉臂+后多连杆,这可是比i3的前麦弗逊高半个级别。再加上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整车刚性更强。按理说,这样的配置应该更高级吧?但实际体验下来,过大的减速带时,悬挂显得偏硬,弹跳感明显,少了些“高级车”的从容感。看来,硬件堆料是一回事,调校功力又是另一回事。

差距在哪?软件与空间说了算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如果说驾驶层面i3小胜,那到了智能化和空间,海豹就彻底翻身了。车机系统,简直是“智能手机”和“老年功能机”的区别。i3虽然用了高通8155芯片,但系统逻辑老旧,语音识别只能听懂简单指令,复杂一点就“装傻”。而海豹的DiLink系统,流畅度、生态应用、语音交互,全方位吊打。

空间上,海豹的优势更明显。虽然是油改电平台,但i3的车内布局依然保留了燃油车的影子——后排中间那个“小山丘”鼓包还在! 虽然朋友说里面放了电池,利用率高,但这对后排中间乘客来说,简直就是“刑具”。而海豹得益于CTB技术,地板平整,乘坐舒适性完胜。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所以你看,“差距一目了然”这话没错,但具体差在哪,得看你怎么定义“好车”。要纯粹的驾驶乐趣和底盘质感,i3在这个价位堪称“性价比之王”;要智能体验、实用空间和日常便利性,海豹才是真正的“家用王者”。

17万入手宝马i3,试驾比亚迪海豹,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有驾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当一台豪华品牌大幅降价,是捡了大便宜,还是接了烫手山芋?你会为品牌和驾驶买单,还是为实用和科技站队?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