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新车曝光,测试车痕迹明显,官方回应来了

最近,一件围绕着小米汽车的插曲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刚刚提到小米新款纯电SUV,也就是小米YU7的车主,满心欢喜地准备享受新车带来的喜悦时,却意外地在前挡风玻璃上发现了一些淡淡的印记。

仔细一看,这印记隐约能辨认出是“测试车”三个字。

小米YU7新车曝光,测试车痕迹明显,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这一下,车主的心情可想而知,从云端跌到了谷底。

自己花了二三十万真金白银,等了那么久才到手的新车,难道是一辆被用作测试的车辆?

这个疑问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迅速在车友群和社交媒体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要知道,这起事件的主角——小米YU7,可不是一款普通的车型。

作为小米汽车继SU7之后的第二款重磅产品,它承载着极高的市场期待。

这款车在今年6月26日正式上市,定位为纯电SUV,直接切入了当下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领域。

从公布的价格来看,它延续了小米一贯的亲民路线,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即便是顶配的Max版也控制在了32.99万元。

在性能方面,小米YU7同样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答卷。

小米YU7新车曝光,测试车痕迹明显,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即便是入门的单电机后驱版,其CLTC纯电续航里程就达到了惊人的835公里,而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的双电机版本,在提供强悍动力的同时,续航也保持在760公里以上。

正是凭借着这种在价格和性能上的双重优势,小米YU7一经发布便引爆了市场。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其火爆程度甚至超越了前辈SU7,创下了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高达24.8万辆的惊人记录。

如此庞大的订单量,也直接导致了漫长的交付周期。

从官方购车软件上可以看到,现在下单的用户,根据配置不同,普遍需要等待40周到50周以上,最长的甚至接近一年。

在这样一种万众瞩目、一车难求的背景下,任何关于产品品质的风吹草动,都足以引发一场舆论风暴,更何况是“测试车”这样敏感的字眼。

面对车主的质疑和网友们的高度关注,小米方面的反应非常迅速且透明。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与小米公关部负责人王化,相继通过个人微博对此事做出了公开回应和详细解释。

他们的说明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几点:首先,这绝对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种经过长期、高强度路面测试的“试驾车”或“工程车”。

小米YU7新车曝光,测试车痕迹明显,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其次,为了确保最终交付给用户的产品拥有万无一失的品质,工厂在车辆正式下线前,会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一部分商品车进行严格的“静态评审”。

那么,这个“静态评审”具体是做什么呢?

小米高管也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

这并非是把车开出去跑个几十上百公里,而是在一个专门的评审车间里,让车辆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质检工程师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体检”。

检查内容非常细致,包括但不限于:车身漆面是否存在微小的划痕或色差,车身各部件之间的缝隙是否均匀一致,内饰的皮革、织物是否存在瑕疵,缝线是否工整。

此外,还会对车辆的电气功能进行检查,比如启动车机系统看是否流畅,播放音乐测试音响效果,检查仪表盘显示是否正常,以及车灯、雨刷等各项功能能否正常工作。

整个过程并不会对车辆造成任何的磨损或消耗,其目的纯粹是为了把控最终的产品质量。

至于那位车主发现的“测试车”印记,其来源也得到了解释。

小米YU7新车曝光,测试车痕迹明显,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原来,在进行静态评审时,为了方便内部管理和识别,工作人员会在被抽检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贴一张印有“测试车”字样的静电贴。

评审工作完成后,这张静电贴就会被取下。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张静电贴虽然被撕掉了,但由于材质或环境因素,在玻璃上留下了一种非常隐蔽的痕迹,只有在特定的光线和角度下才能被观察到。

小米方面坦诚,这是他们在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疏忽,没能做到百分百清理干净,从而给车主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并对此深表歉意。

同时,他们也给出了解决办法:这种印记用普通的湿毛巾沾水擦拭即可轻松去除,不会对玻璃造成任何损伤。

并且,工厂已经立即对静电贴的工艺进行了改良,后续的抽检车辆将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此类误会的再次发生。

小米官方这番快速、诚恳且详尽的解释,很快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理解和认可。

不少评论认为,出厂前的质量抽检本身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是好事。

有网友就中肯地建议:“抽检是应该的,但标签上写‘测试车’确实容易让人误会,如果改成‘品控抽检’或者‘静态评审车’,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还有人指出,这其实反映了小米作为一家新兴车企的实在之处,很多传统车企可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流程管控更严密,在车辆出厂前就把所有痕迹都处理得干干净净,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

小米YU7新车曝光,测试车痕迹明显,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件事也揭示了汽车制造业一个非常常规且重要的品控环节,即“整车质量审核”(Vehicle Quality Audit)。

这在全世界的汽车工厂里都是一个标准流程。

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普通家用车品牌,都会在生产线的末端设立这样的抽检机制,作为产品流向市场的最后一道质量防线。

它就像是餐厅里的大厨在菜品上桌前,必须亲自品尝一下味道,确保一切都达到最佳标准一样。

所以,这种内部的“测试”,非但不是什么猫腻,反而是车企对产品质量有高要求、对消费者负责的体现。

这次小插曲的核心问题,在于工厂内部的专业术语和流程标识,与普通消费者的日常认知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差”。

在工厂工程师眼中,“测试车”的标签可能仅仅意味着“这辆车需要进入静态评审流程”;但在花费了毕生积蓄购车的消费者眼中,“测试车”三个字几乎就等同于“这辆车被开过、用过,不是全新的”。

一个小小的标签,意外地暴露了这种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

这也给所有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制造品牌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在产品硬件实力已经足够强大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如何将专业的、复杂的生产流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以及如何处理好每一个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微小细节,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静电贴,如果处理不当,其引发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

对小米而言,这次事件虽然让一位车主经历了不愉快的体验,但也通过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向所有潜在用户普及了汽车生产的品控知识,并展示了其直面问题、快速改进的态度,从长远来看,这对于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品牌建立更深厚的市场信任,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