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成都,本该沉寂如水,然而,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却在凌晨三点多,被一声凄厉的巨响撕裂。
一辆小米SU7,在漆黑中摇曳不定,随后,失控的它,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野兽,先是与路旁的绿化带来了场惨烈的拥抱,紧接着,翻滚、腾空,最终,在对向车道燃起了冲天的火海。
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了这惊魂一刻。
车辆碰撞前,如同被一股神秘力量推搡着,疾速掠过。
碰撞瞬间,火苗便贪婪地吞噬了车身。
车内,有人被死死困住。
那一刻,平凡的路人化身英雄,不顾危险,用血肉之躯和手中工具,疯狂地砸击车窗。
双手鲜血淋漓,灭火器也无法阻挡那熊熊烈焰。
车门,成了死亡的最后一道屏障,救援,就此定格在绝望之中。
消防员赶到时,现场已是一片炼狱。
凌晨三点半,火势得到控制,可那被困的生命,终究未能逃脱。
消防员不得不动用电锯,一点点锯开车门,才得以接触到遇难者。
那一幕,如同古籍中描绘的悲剧场景,令人不忍卒读。
尽管小米汽车曾大力宣传其电池安全技术,但此次事故中车辆惊人的起火速度和燃烧强度,无疑为电动汽车的“热失控”风险,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然而,最令人心寒的是,那被视为阻碍救援关键的半隐藏式电子门把手。
在车辆碰撞断电后,它成了一件摆设,从外部无法机械开启。
这种设计,在生死关头,暴露了其致命的缺陷,也引发了公众对车辆安全设计合理性的深度担忧。
如今,工信部已着手制定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这背后,是无数个因设计瑕疵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这起事故,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资本市场上。
10月13日下午,港股的小米集团-W,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8%。
截至14时29分,跌幅仍达7.32%,报48.24港元/股。
更令人不解的是,截至10月13日,小米汽车官方对此事保持沉默,雷军本人也未就此发声。
然而,10月14日,雷军却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小米汽车的宣传博文,并配以“阳光下更好看”的评论,甚至还提及小米17手机的销售信息。
而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也发文称“本周行业越来越热闹,也会越来越忙”。
这种“隔岸观火”式的营销姿态,彻底激怒了网友。
评论区瞬间沦陷:“都这个时候了,还坚持宣传产品,就不能暂停一下么?”
“人呢,又玩消失?
死了多少人了,这次准备休息多久再出来?”
“先把舆论处理好吧。
现在各个平台都是在黑小米的。
昨天又一个小米su7起火。
车门打不开。
看看今天的舆论怎么说?”
回顾今年,小米汽车已不止一次遭遇事故的阴影。
3月29日,在安徽德上高速,一辆SU7标准版开启NOA辅助驾驶时,因撞上路障导致爆燃,三名女性乘员遇难。
家属称车门锁死、电池爆燃阻碍逃生;小米回应称机械拉手可用,但因未接触事故车,无法验证。
监管部门的调查则指向了车辆的非法改装。
10月9日,福建平潭,一辆SU7坠海,驾驶员身亡。
事故的关键争议点在于,刹车灯亮起但车辆未停,且码头防护设施不足。
而此次成都的事故,似乎让雷军的公关策略发生转变,不再选择“静默”。
这是否意味着,小米在吸取了过往的经验后,试图在回应公众关切和维持品牌宣传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笔者曾在雷军2025年度演讲后,撰写《雷军翻车了》一文,其中提到:“雷军交出的是史上最差年度答卷:信任雪崩、车主维权、准车主提车无期,而他在台上热泪盈眶给团队发勋章——台下刚被召回的车主连方向盘都还没摸热。
而我们看到的雷总,永远是一种营销者的身份。
没有看到,面对问题,勇于站出来承担的雷总。”
“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核心质疑,用‘真诚’代替‘话术’,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可如今看来,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似乎仍未显现。
大众看到的,依旧是一位“营销员”雷总,即使在生命消逝的悲剧面前,也似乎不忘继续营销。
这种“营销至上”,在人命面前,显得格外刺耳,甚至令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寒意。
这起事故,如同《诗经》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警示,在炫目的科技光环下,暴露了潜藏的危机。
车辆的设计,尤其是电子门把手在断电后的失效,如同“画饼充饥”,看似先进,实则在关键时刻,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不禁让人想起“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古训。
小米SU7,以其高调的姿态进入市场,却在安全问题上屡屡触礁,这是否正应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我们不禁要问,当技术的光芒,遮蔽了对生命安全的敬畏,那光芒,是否反而会成为吞噬一切的火焰?
当企业的营销话术,掩盖了对事故真相的直面,那话术,是否终将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绝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用户生命安全最深切的关怀。
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更应该警惕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外表下的潜在风险。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产品上市前,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严苛的测试和验证,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机制,才是对消费者最负责任的态度。
此次成都的悲剧,如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它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问题,更是整个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在安全设计与危机公关方面,需要深刻反思的痛点。
我们期待,企业能够真正放下“营销的姿态”,以“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一次事故,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让科技的光芒,真正照亮前行的道路,而非成为吞噬生命的烈焰。
实践反复证明,用户最看重的,永远是那份安心与信赖。
当车门在危急时刻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当企业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那份信任,便如同烈火中的SU7,化为灰烬。
我们呼唤的,不是更多华丽的辞藻,而是切实的行动;不是“阳光下更好看”的营销口号,而是“黑暗中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每一次事故,都是对汽车行业的一次拷问。
我们希望,小米能够从这次悲剧中汲取深刻教训,将用户的生命安全置于一切营销策略之上。
毕竟,在生命的面前,再多的销量和市场份额,都显得如此苍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