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

打脸不?欧盟爆出中国车真实销量,MG销量腰斩,比亚迪却杀出重围——这不是营销通稿,是2025年上半年欧洲14国的真实电车销售数据。我刚从德国法兰克福车展回来,站在比亚迪展台前,看着周围全是欧洲家庭围着Atto 3(国内元PLUS)问东问西,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能站上欧洲牌桌的中国品牌,目前真就只有比亚迪、小鹏、零跑这三家。其他的?名字都没人念。

一、数据打脸:你以为的“出海神话”,其实是“出口幻觉”

先看一组硬数据,来自JATO Dynamics和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联合统计:

比亚迪:33,231辆,市占率3.58%,断层第一;

小鹏:6,063辆,靠G6打入都市中产圈;

零跑:5,124辆,T03在城镇小车市场杀疯了;

MG:曾是“中国品牌门面”,如今暴跌近50%,跌出前十;

第八名之后,销量全部不足千辆,加起来还不如小鹏一款G6卖得多。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这说明什么?中国品牌在欧洲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三强争霸+群雄陪跑”。

更扎心的是,整个中国品牌在欧洲14国的合计市占率是8%——听着不错?但你得知道,这8%里,7%是比亚迪和MG贡献的。刨掉这两个,剩下二十多个品牌,平均每个连0.2%都不到。

什么叫“拿欧洲当人设,回国讲故事”?就是出口一万台到中东、拉美,然后说“我们全球化了”,结果在欧盟连经销商都找不到几家。欧盟是试金石,不是化妆镜。

二、比亚迪:不是运气好,是准备早

我在慕尼黑试驾了比亚迪Atto 3,说实话,第一眼没觉得多惊艳。但开上路后,三个细节让我彻底改观。

第一,底盘调校。欧洲人喜欢硬朗支撑,不喜欢“坐船感”。Atto 3的后悬架是多连杆,调得偏欧化——过减速带干脆利落,高速变道稳如老狗。我问当地销售,他们说:“德国人试驾完都说,不像中国车。”

第二,三电系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10℃环境下,WLTP续航衰减不到1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5%。我在瑞典朋友家借车跑了趟郊区,零下8度,表显续航260km,实际跑了228km,这控制力,牛。

第三,本地化组装。匈牙利工厂已经开始生产Atto 3,本地化率超60%。这意味着关税低、交付快、售后响应快。不像某些品牌,车从国内运过去要三个月,坏了等零件等半年。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比亚迪不是靠一款车打天下,而是海陆空立体作战:海豹主攻中高端,Atto 3走量,海豚打小车市场,还有即将上市的Seal U(电动SUV)。多车型+本地化+成熟供应链,这才是它能在欧洲站稳的根本。

三、小鹏G6:用技术换信任

小鹏在欧洲卖得最好的是G6,6063辆,听着不多,但你要知道,这是一款刚上市半年的新车。

我在阿姆斯特丹试驾时,最震撼的是它的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在鹿特丹市区,它自己完成了变道超车、无保护左转、窄路会车,全程没接管。欧洲路况复杂,红绿灯多,电车、自行车、行人混行,能跑通XNGP,说明算法真的本土化了。

小鹏的策略很清晰:不打价格战,打技术战。G6的800V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补能200km,在德国高速公路网里特别吃香。而且内饰用料扎实,座椅是欧洲标准的人体工学设计,不是国内那种“花里胡哨”的科技风。

它瞄准的是欧洲的“前瞻用户”——那些信特斯拉但又嫌它服务差的人,信保时捷但买不起的人。G6给了他们一个“技术靠谱+服务在线”的新选择。

四、零跑T03:搭上Stellantis的快车

零跑5124辆,听起来不多,但它干了一件聪明事:借船出海。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通过与Stellantis合作,零跑T03直接进了欧洲5000+个销售网点。我在法国小镇看到T03停在标致4S店门口,当地人说:“这车便宜,充电快,停车方便,适合老太太买菜。”

T03定位就是城市微型电车,续航300km,支持快充,价格不到2万欧元。在欧洲,这种小车有天然市场——老城街道窄,停车贵,油车进城还要收拥堵费。

但零跑的问题也很明显:品牌认知度低。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哪家的,只觉得“这车像雷诺,但更便宜”。要想从“渠道车”变成“品牌车”,还得靠后续车型撑住。

五、MG:门面塌了,为啥?

曾几何时,MG是“中国品牌在欧洲的门面”。ZS EV一度月销3000+,现在呢?今年销量暴跌近五成。

我在伯明翰试驾新款MG4,说实话,车本身不差。后驱+50:50配重,0-100km/h 3.8秒(XPower版),操控感接近高尔夫GTI。但问题出在哪?

第一,产品节奏乱。国内推新款,欧洲半年后才到;国内降价,欧洲不跟,经销商抱怨“卖不动”。

第二,品牌定位模糊。到底是运动性能车?还是家用经济车?欧洲消费者一脸懵。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第三,服务跟不上。我在德国论坛看到车主吐槽:“OTA升级半年一次,APP卡顿,客服说英文带口音。”

MG有底子,但缺体系。它不是技术不行,是运营没跟上。

六、横向对比:谁才是真正对手?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比亚迪Atto 3、小鹏G6、大众ID.4。

维度 比亚迪Atto 3 小鹏G6 大众ID.4

起售价(欧元) 3.8万 4.5万 4.3万

续航(WLTP) 420km 500km 420km

充电速度(10-80%) 30分钟 20分钟(800V) 38分钟

智能驾驶 L2级 L2+(XNGP) Travel Assist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本地化生产 匈牙利 中国出口 德国

Atto 3赢在性价比和本地化,ID.4赢在品牌信任,G6赢在智能化。中国车不再只是“便宜”,而是在特定维度做到领先。

再看零跑T03 vs. 丰田Aygo Electric:

T03便宜1万欧元,但丰田品牌强,保值率高。

T03充电快,但丰田售后网点多。

一个拼性价比,一个拼信任感。

七、用户真实反馈:听听他们怎么说

我在挪威论坛翻到一位车主的帖子: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我买了Atto 3,冬天-15℃,续航掉了20%,但车内加热快,座椅加热秒暖。最惊喜的是,售后说电池终身保修,只要我在挪威注册。”

德国小鹏车主说:

“G6的自动泊车比我强。我老婆第一次用,车自己停进两个宝马中间,她激动得拍照发朋友圈。”

法国零跑用户吐槽:

“T03便宜,但车机反应慢,蓝牙老断。不过加油站大叔都说:‘这小车挺可爱。’”

真实的声音,永远比营销稿更有说服力。

八、未来:中国车还能走多远?

欧盟市场不缺车,缺的是“值得信赖的新能源品牌”。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比亚迪有体系,小鹏有技术,零跑有渠道——这三家有机会真正“扎根”。

但其他品牌呢?理想、蔚来号称高端,但在欧洲连展厅都没几个;长城欧拉,曾经卖得不错,现在销量归零;领克说要本土制造,可001 EV在欧洲月销不足200台。

不是所有出海,都叫“国际化”。有些只是“出口库存”,有些是“品牌包装”。

真正的出海,是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就像当年丰田进美国,不是卖日本车,而是造“美国丰田”。

最后聊聊:我们该怎么看?

作为车友,我不希望看到“中国品牌集体失败”的剧本,但更不希望被虚假繁荣蒙蔽。

我们该为比亚迪、小鹏、零跑鼓掌——它们真刀真枪打进了欧洲市场。

但也要清醒:剩下的大多数,早该下牌桌了。别拿“出口万台”当勋章,消费者要的是车好、服务好、开得安心。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下次你看到“某品牌登陆欧洲”的新闻,不妨问一句:在欧盟卖了多少辆?在哪个国家有售后?用户评价如何?

数据不说谎。市场不认情怀,只认实力。

互动时间:

你觉得中国车能在欧洲干过大众、宝马吗?

如果你生活在欧洲,会考虑买比亚迪、小鹏还是零跑?为什么?

有没有车友在欧洲开过这些车?评论区聊聊真实体验!

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有问必答。下次分享我在斯德哥尔摩试驾蔚来ET7的体验——虽然销量不行,但车,真不差。

打脸了?欧盟揭晓中国车真实销量-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