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还能烂尾?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现实就是这么扎心。
行业热得发烫,卷得也最狠。
威马倒了,哪吒也撑不住了——今年6月正式进入破产审查,生产线彻底停摆。
最惨的不是厂子关门,是刚提车的车主。
新车还没跑熟,售后就没了:质保作废、配件断供、车机变砖。
那些“终身质保”“免费流量”的承诺,一夜之间成了空头支票。
有人发现,所谓“终身”其实藏着猫腻——比如一年不能跑超3万公里,否则不算数。
5G流量一停,连远程解锁都做不到,只能自己掏钱续费。
想修车?更难。毫米波雷达坏了,可能得换整套系统;可4S店早撤了,原厂件有钱也买不到。
有车主拆电池查个故障,光检测费就一千,不修都得交钱。
更冤的是交了定金的人,前脚还在看促销,后脚门店就人去楼空。
“买得起、修不起;等得到、拿不到”——成了这类车主的共同命运。
问题根子在哪?车企只顾冲销量,把风险全甩给经销商和用户。
为了拿新能源积分,拼命压库存,逼着4S店高价进货、低价甩卖。
去年超四成经销商亏损,有的直接卷款消失。
更讽刺的是,新势力搞直营,看似透明,实则把经销商变成“打工人”,收入全靠厂家施舍。
一旦车企自己撑不住,第一个砍的就是售后预算。
听说爱驰停工后,连售后基金都没留,全靠员工凭良心善后。
反观一些合资品牌,比如广汽三菱退市,售后还有外方兜底;合创倒了,广汽埃安接手十年维保。
不是做不到,是愿不愿意做。
车不是手机,不能用两年就换。
用户要的不只是智能座舱和超长续航,更是十年八年开下去的安心。
售后,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我觉得,行业该醒醒了。
光拼参数、抢风口没用,得把用户当长期伙伴,不是一次性韭菜。
建立售后保障基金、开放维修权限、让第三方也能修——这些事不做,再高的销量都是沙上楼阁。
中国新能源要当世界名片,不能只靠量,更得靠信。
什么时候车主不再担心“厂子倒了车成废铁”,才算真正成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