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九月销破4万这个事儿,其实一点都不魔幻。
魔幻的是,雷军老师好像真的要把一个消费电子的闪电战打法,硬生生塞进汽车这个重资产的修罗场里,而且看起来,诶,居然还让他给整明白了。一个月卖四万台,讲真,这数字已经不是简单的“卖得好”了,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传统车厂:大人,时代变了,你们那套慢悠悠的仪式感,现在是小丑表演。
他们说今年目标40万,剩下仨月月销得干到4万5。这听起来像是个挑战,但对于小米这种已经进入“疯魔”状态的选手来说,挑战?挑战是什么?能吃吗?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可能只有“干碎所有”和“被所有干碎”两种结局,不存在中间态。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然后我们来看看十月的“权益”,这部分就非常有意思了,堪称语言的艺术,典中典。
小米YU7,送Nappa真皮座椅。朋友,这是二十多万的车,Nappa真py现在基本等于餐厅送你一双一次性筷子,属于你不给都有点不礼貌的范畴。小米把它当成一个“赠品”拿出来说,这姿态就很高明。这就像你买了个压缩毛巾,商家非要强调这玩意儿泡水之后能变大,让你感觉自己血赚。你赚了吗?你赚了个认知。
至于顶配Max送的碳纤维后视镜和踏板,这属于什么?属于痒痒挠。核心还是那个“Xiaomi HAD 端到端辅助驾驶终身免费”。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毒品”。
讲真,自动驾驶这玩意儿,它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实验室里跑得多666,也不在于发布会上PPT画得多漂亮。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你产生依赖,一种“旦用难回”的肌肉记忆。就像你习惯了用任意门,你就再也无法忍受走路。小米在用一个“终身免费”的钩子,把你未来的选择权给锁死了。高明,实在是高明。
但真正的大问题,也是小米现在最大的“隐患”,不是这些营销上的花活儿。而是订单太好,好到有点烫手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哲学问题:当你的开局是王炸的时候,你下一张牌要怎么出?
特斯拉、比亚迪、蔚来,都掉进过这个坑。特斯拉是降价背刺,马斯克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所有车主都是他实现火星梦的燃料,烧就完事儿了。比亚迪是技术迭代背刺,DM-i 5.0一出,4.0车主哭晕在充电桩旁,感觉自己手里的车瞬间变成了上个世纪的BP机。蔚来是降价加换代,里外里一套组合拳,直接把老车主的情怀打骨折。
这些品牌,好歹还有个缓冲。特斯拉有“品牌玄学”,买特斯拉的人,很多时候买的不是车,是马斯克画的那个饼,是一种硅谷先锋的身份认同。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会自己说服自己,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比亚迪有技术基本盘,它的核心是“技术鱼池”,我总有新东西,你永远别想买到最完美的版本,习惯就好。
那小米呢?小米有什么?
小米有雷军老师的个人IP和“米粉”这个近乎宗教的群体。但问题是,这个群体的核心诉求是“性价比”,是“花小钱办大事”。这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联盟,建立在“我觉得我赚了”的基础之上。
现在好了,第一批下定的雷门信徒,拿着现在的SU7,心里美滋滋。但他们心里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明年的SU7新款,或者叫SU7s,会是什么样?
按照小米做手机的那个尿性,配置升级绝对不会手软。8295芯片给你换成8395,电池给你加20度,再来个什么全新的配色,价格还跟你现在差不多。
这他妈的到底要怎么办?!
这时候,第一批车主的心态就会非常微妙。他们一边要维护自己“有眼光、冲得早”的英明决策,一边又看着新车流口水。这就是人性。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特斯拉的韭菜,对这种感觉太熟悉了。每次特斯拉一降价或者出新款,车友群里就跟道诡异仙的片场一样,一半人在狂骂马斯克不是人,一半人在疯狂找补,说“我的车是绝版货”、“早开两年省的油钱都回来了”。这种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心理学专家写几篇博士论文。
小米的麻烦在于,它的用户基盘,对“背刺”的容忍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得多。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卖车比喻成修仙,可能有点对不起那些真正看过修仙小说的人。但你仔细想想,这内核是不是一模一样?开局一颗神丹(SU7发布),修为暴涨(销量暴增),然后你发现,你卡在瓶颈了。你下一步的功法(新款车型)还没想好怎么练,练得太猛怕走火入魔(老用户造反),练得太慢怕被后面的仇家一拥而上乱刀砍死(被同行超越)。
小米现在就像一个刚学会了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新秀,所有人都觉得他刀枪不入,但他自己知道,他的罩门在哪。他的罩门,就是他赖以成功的“性价比”和“快节奏”。快,是优势,也是他给自己上的最大的枷锁。
说真的,我最近在琢磨换电瓶车,就是单纯的懒得摇号了,人生苦短,跟自己较什么劲。
回到小米。我认为,小米之前的成功,在于它把汽车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可以移动的“手机”。但它现在必须认识到,汽车终究不是手机。手机你一年一换没压力,汽车你试试?很多人一辆车是要开个七八年甚至十年的。这种消费决策的根本不同,决定了你不能用“快消品”的逻辑来运营一个“耐用品”。
虽然我知道,小米的牌打得太快,太满了,快到同行看了也得傻眼。但这很可能不是一个健康的节奏。它像一个百米冲刺的选手,跑进了马拉松的赛道,前四百米遥遥领先,掌声雷动,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但真正的考验,在第五公里才刚刚开始。
所以小米的破局之路在哪?
很简单,继续发疯。
当一个品牌把自己塑造成了混乱的代言人,那么所有的背刺,都会被解读为革命的一部分。不疯魔,不成活。成了,是下一个苹果;败了,就是下一个锤子。就问你刺激不刺激?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