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官宣7月3日上市,预售价23.58万元起。这个价格一出,我就在想:它真能凭一己之力搅动20万级纯电SUV的格局吗? 尤其是当小米YU7也杀进这个价位,25.35万元起,配置拉满,小鹏G7还敢主打“智能”这张牌,底气从哪来?我翻遍了官方资料,虽然还没实车试驾,但光是看这些设计细节和参数逻辑,已经能品出不少门道。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台被寄予厚望的中型纯电SUV——小鹏G7。
外观:不止是“脸”,更是空气动力学的博弈
先说第一眼印象。小鹏G7用了第二代X FACE前脸,贯穿式灯带和分体大灯做了型面融合,看起来不像某些车型那样“割裂”,反而有种“一体化”的流畅感。这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降低风阻。 虽然官方没公布具体风阻系数,但结合它1655mm的低趴高度和隐藏式门把手、悬浮外后视镜的设计,我猜肯定在0.25Cd以下,这对续航帮助不小。
有意思的是,头灯两侧加了通风口,还配了外置主动进气格栅。你可能会问:电动车不是不需要散热吗?其实不然。三电系统、尤其是电池和电控,在高负载下依然会发热。这套主动进气系统,能在需要时打开,快速导流降温,相当于给核心部件装了个“智能空调”。这种细节,往往只有真正跑过长途、经历过连续高速工况的车主才懂它的价值。
车尾的设计也很有心思。“XPENG”字母被灯带环绕,尾部还多加了一组驾驶辅助指示灯。这可不是装饰——当车辆开启NGP(导航辅助驾驶)时,后车能更清晰地判断G7的行驶意图,提升后方行车安全。说白了,这是在用灯光语言和后车“对话”,属于高级别智能车的“社交礼仪”。
内饰:无仪表盘,但信息更“透明”
走进车内,最震撼的是——没有仪表盘。所有行车信息都集中在15.6英寸中控屏左上角显示。乍一看可能不习惯,但想想:你开车时视线主要看前方,频繁低头看仪表其实有安全隐患。小鹏这招,是逼你养成“抬头看路、余光扫屏”的好习惯。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套和华为合作的“追光全景”抬头显示。87英寸画幅,AR-HUD导航,能把路线“画”在真实路面上。想象一下:前方路口复杂,系统直接用光毯标出该走哪条车道,连变道时机都提前预判。这哪是导航?简直是“带路”。 尤其对不熟悉的城市,简直是路痴救星。
双辐式方向盘+怀挡,简洁利落。副驾后方的小桌板带磁吸,后排8英寸控制屏,这些细节对家庭用户太友好了。我一个朋友就吐槽过,孩子坐后排总抢中控屏调空调,有了独立控制屏,后排也能“当家作主”。
智能:算力内卷,只为L3铺路?
说到智能,小鹏从不藏着掖着。G7 Ultra版直接上3颗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超2200TOPS,相当于9颗英伟达Orin X。这是什么概念? 目前行业主流L2+辅助驾驶也就508TOPS(比如G7 Max版用的2颗Orin X)。多出来的算力,明显是为L3级高阶智驾预留的“硬件冗余”。
这意味着什么?未来OTA升级后,G7 Ultra可能直接解锁城市L3功能,而不用换车。 这种“买在当下,用到未来”的思路,对看重长期价值的用户来说,吸引力巨大。不过,法规还没完全放开,目前还是以城市NGP、高速NGP和自动泊车为主。我试过小鹏的NGP,高速上变道果断、跟车自然,比某些“保守派”流畅太多。
但话说回来,Max版508TOPS也够用了,日常通勤、长途驾驶完全无压力。你真需要2200TOPS吗? 如果预算有限,Max版更务实;如果想一步到位搏未来,Ultra才是“时间的朋友”。
动力与续航:单电机后驱,够用还是保守?
全系单电机后驱,最大功率218千瓦,CLTC续航702公里(配18寸轮毂)。电池包有80.8kWh和68.5kWh两种。这个动力配置,说实话有点“佛系”。 毕竟同级不少对手都上双电机四驱了,小鹏却坚持后驱。
但换个角度看,后驱+单电机意味着结构简单、能耗低、成本可控。702公里续航在同价位算优秀,日常通勤一周一充没问题。而且后驱车操控感更好,过弯更稳。如果你不是追求“推背感”的性能控,这套动力反而更耐开、更省心。
值得一提的是,四个车门都是无框电吸门。关门“啪”一声自动吸合,仪式感拉满,还能提升密封性和隔音。但维修成本估计不低,这点得心里有数。
对手是谁?小米YU7、Model Y还是极氪7X?
说到竞争,绕不开几个名字。特斯拉Model Y 起步26.35万,品牌光环强,但内饰简陋、配置偏低,小鹏G7在智能化和舒适性上明显更用心。
小米YU7 25.35万起,性价比炸裂,智能座舱体验一流。但智驾系统还在追赶,小鹏的NGP可是实打实跑了几年的老兵。一个长在“生态”,一个强在“智驾”,你怎么选?
还有极氪7X(22.99万起)和乐道L60(20.69万起),一个操控猛,一个换电快。G7的卖点很清晰:在智能驾驶、座舱体验和续航之间,找了个微妙的平衡点。
安全与操控:看不见的地方,才见真章
虽然没试驾,但从配置看,G7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带城市NGP,自动泊车也齐全。四门电吸、流媒体后视镜、20扬声器音响——这些配置堆上去,不只是为了“炫”,更是为了提升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流媒体后视镜视野更广,不受后排遮挡;256色氛围灯和7.1.4音响,长途驾驶能缓解疲劳。安全,不只是气囊数量,更是全方位的“无感守护”。
操控方面,后驱布局+2890mm轴距,理论上过弯稳定性不错。但具体调校还得等试驾。我猜小鹏会偏向舒适取向,毕竟目标用户是家庭和城市通勤族。
写在最后:它值得等吗?
小鹏G7不是一台“全优生”,但它精准抓住了核心痛点:智能驾驶要领先,座舱体验要人性化,续航要扎实。 23.58万的预售价,如果最终上市价有惊喜,确实能打。
但它也面临挑战:小米来势汹汹,特斯拉降价频繁,用户对“智驾”的期待越来越高。G7能不能成为小鹏的“翻身之作”?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在20-26万这个区间,你会为“高阶智驾”多花2-3万吗? 是选小米的生态,还是小鹏的智驾?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也会持续关注G7的试驾动态,争取第一时间和大家分享真实感受。
(注:文中所有数据均来自懂车帝原创报道,截至2025年9月7日,小鹏G7尚未正式上市,部分配置和体验基于官方资料分析,实际表现以试驾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