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临港工业区,总是比人们想象的安静。路灯下,试车场的一块黑色路面意外留下了胎痕,雨后被夜色吞没,像谁在急躁地写了几个问号。轮胎碎屑里混着机油的气味,还没有等到布加迪的那种甜。两年后,这里是不是会跑过追觅的“世界最快的车”?
如果我是造车总监,现在大概只想摸摸自己的头——是不是又要秃一点。“24个月够吗?”假如这个问题要我回答,大家恐怕能听到我的头发在默默掉落的声音。
距离追觅官宣造车,还不到一个春节。媒体还在“让子弹飞一会儿”,项目讨论间里已见分晓:新公司星空计划成立,目标就是“布加迪威龙”这种超豪华电动超跑,外加房车系列,有板有眼,海内外市场一锅端。内部信里写得铿锵有力,外部信息也全是“全球领导者”、“领域登顶”之类的自信。用科技公司“跨界汽车”,这词儿已经被玩得和吸尘器马达一样顺滑。
但现场证据向来不讲情怀。2027年前交付新车加房车,两年时间,五条产品线,家电出身,造出布加迪同款速度,听起来像是刚看完*速度与激情*脑门儿发烫,第二天醒来就要报名奥林匹克百米赛跑。理性点说,这事儿不缺奋斗精神,缺的是时间和“容错空间”:行业里真没什么公司能用24个月造出一辆全球首发的超豪华电动超跑,还一不小心把房车顺道带出来。
从吸尘器马达到超跑,这条桥接起来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漫长。追觅的创始人俞浩,在清华做飞行器的时候就写下了造车的第一份计划书,这位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骨子里是真的对移动载体有点偏执。追觅科技做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做到行业第一,悄悄攒了不少核心专利,像是给后面造车铺路。但家电和汽车之间的技术鸿沟,远比“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听起来要深。吸尘器马达,讲的是高转速、小体积,在地毯上能多吸点灰;超跑马达,拼的是持续高功率,跑得快还得不冒烟。在家里冲刺18万转,和在赛道上持续驱动一吨车身,物理老师听了都要摇头。
据可靠信息,追觅的造车大军已经先期集结,增程SUV和纯电超跑一起准备,目标是2027年上线。工厂落址上海临港,和特斯拉、宁德时代做邻居,打兄弟关系。高价格,重研发,官方说“资金不是壁垒,正确的产品才是”。我看了FDD(财务尽调),不禁感叹一句,有梦想是好事,但梦想太贵,付首付要谨慎。行业里,蔚来李斌去年说,没有400亿就不要造车;小米雷军的新车300亿“花钱如流水”,追觅科技营收150亿,在家电里是老大,在造车这件事上,大概率还得继续“找钱填坑”。
资金问题如影随形,技术和供应链更是“兵行险道”。新能源汽车三大件——电池、电机、电控,追觅还没有自研,大部分得外采。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这些巨头已经被主机厂锁死产能,想插队必须接受溢价+账期,成本预估涨10%。你如果觉得涨价不会痛,那先看看自己还剩多少头发。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要自研,想借家电智能算法做些延伸,是思路,但落地到车还要更多冗余安全与工程链路,容错率几乎是0。
顺带一提,房车项目也没那么省心。不少业界朋友跟我吃饭时都絮叨过,“乘用车底盘外购没问题,房车舱体模具开发周期12-16周,钱和时间都得往里面砸。”万一模具晚了,内装、家具、所有管线都慢一拍,房车也跳票。要是碰上供应链卡顿,哪怕是多做几辆DEMO样车,人的发际线都会瞬间突破天际。
也别说追觅没留后手,听说有借腹生子计划,和成熟车企谈代工,想走捷径。但这条路最大的经验教训是,“合作可以省点时间,但自己的送钱,别人总得留点利润。”量产能提前3-4个月,也算得上紧急刹车。
众人都在问,“追觅能造出24个月的世界首车吗?”这些年大家已经被PPT造车练过胆,谁都不信只靠两年能造出能跑能卖还能出口的豪华汽车。更别说,追觅同时五线齐发,规划S/A/B/C/D产品线,和迈凯伦、兰博基尼、小米、特斯拉一起对标,还有甲壳虫、mini等大众档次的准备。自信不是坏事,全覆盖的产品谱系就像霸道总裁写的KPI,但车圈大家都懂,一辆车干不过一个螺丝,一个工厂卡不过一份批文。
说到底,技术转移不是贴贴标签那么容易。高速数字马达确实全球领先,在家电里靠18万转吸碎老母鸡的地毯毛,汽车领域还得做持续高功率输出,工程级的冗余和安全苛刻到变态。机器人算法、传感器融合也可以试水智能座舱,但到了汽车线控底盘、冗余控制体系的时候,就不是几个本科毕业生加班能搞定的事。车是安全载体,家电坏了最多赔毛发,汽车出问题就是人命关天。
黑色幽默此时上线。问:24个月能造出超豪华汽车吗?答:理论可以,前提是“上帝在你朋友圈”。钱不够、人才不够、供应链不够、政策资质没批、品牌认知还差一截。追觅高调宣布“优先出海外”,现实是海外品牌认证壁垒更高更苛刻。消费者心理是,“吸尘器品牌出超跑,你让我买单,比吸尘器里的灰落地还要难。”
当然,没有谁能否定创新的可能。蔚来、小米都证明过,跨界造车不是不可以,只是“PPT造车”里,理性和情怀的长跑还得看谁先瘸掉腿。追觅科技其实是很典型的“硬核理工男”,坚信技术路线,有强烈的自主自信,勇于碰撞现实边界。但这世界有一种很残忍的经验,就是“智商税和烧钱,是造车路上不可避免的高温烘烤区”。
到头来,我作为旁观者,对于“追觅能否24个月量产一台世界最快的超豪华电动车”,观点就是一个“疑而不决”。证据链完整吗?市场周期够吗?技术底子硬吗?资本续航持久吗?这些全是变量。
造车原本就是一场长跑,考验平衡力和耐力,不是马达转速谁高谁赢,也不是资金谁多谁就能无敌。追觅的故事还在继续,所有“能不能”的答案都得交给时间。如果你是追觅核心高管,面对这24个月的倒计时,会怎么权衡“梦想和成本”?又会不会像我一样,边掉头发边打算盘,还要假装很镇定地写一封深夜内部信?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