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新一代奥迪A6L设计年轻了20岁,差点没认出来。申报图我刚翻了下笔记,尾标还是那个黑底白圈,但怎么看怎么像商铺招牌。刚看到这设计,我第一反应就是:这车以后怕真不太可能像之前那样在公务市场混了。
当年公务车市场里,奥迪A6L那形象稳得不行,稳重大气,像个穿西装的中年男士,谁买谁脸上有光。现在新车这设计,我说实话有点嫌麻烦,年轻化倒是替它找了新路子,但这条路会不会被老用户嫌弃?年轻化的迈腾、帕萨特之前我还打了个问号,感觉不搭,但市场反馈说实话挺给力,销量还挺稳,甚至超过预期。这让我对A6也保持了点耐心,不敢妄下结论。
说到设计师,业内有个小道消息:貌似这回直接换成了电动车设计师把关(这里先按下不表),听着就像奥迪在试图彻底断舍离那套商务范儿。其实这个设计师之前参与过帕萨特的年轻化改款,两车现在都有点白色调调,代表什么象征性我还没想明白(估计跟品牌年轻化战略有关)。但可以确定的是,入口处的那种老派商务气息白白被抹去,留的只剩会说年轻话的视觉符号。
上周和修理工老李聊天,他说:现在这些新A6,设计是挺花哨,但后期维护成本怕是不便宜,设计改动多了零件通用性差,修理贵是必然。这话一出让我开始琢磨,这种年轻化设计和供应链的博弈到底成为了怎样的双刃剑。想想研发阶段,每换一个设计元素,要联动的零件供应商、装配线调整的成本都得加钱,换句话说就像一个人在家改盆栽,一动就得重新种土,肥料都得换,还得担心第二天叶子掉黄。这成本,厂家能压到多少?还是只能往车价里摊?
我自己是汽车研发出身,那个时候我们实验一个新零件,审批流程最少两三个月,涉及设计、供应链、测试、品牌一致性等等。这次A6年轻化,我估算从设计启动到最终成品大概要2年半到3年。市场节奏快,消费者眼光刁,厂商偏偏改得慢,这错位感有点儿尴尬。
顺带说句,我前面说年轻化不敢妄断,是因为这几年市场的数据样本太零碎。看广州市场,25-35岁的消费者对豪华车兴趣明显加强,尤其是新能源混动版本,因为工作需要动辄要市区进出,停靠方便成了硬需求。虽然A6还没完全电动,但设计理念加速向年轻电动车靠拢一点点也在情理之中。
小跑题插一句,这次白色A6确实乍一看有点棒里棒气的感觉,挺适合年轻人街拍。对了,朋友张强买了一辆2024款,实际使用下来告诉我,除了外形更年轻,车内那套多媒体系统逻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设计师可能没完全考虑上了用车惯)。他吐槽:这车标换了电动车设计师,连菜单都像自己手机App,不是那么直观。
对比之下,同价位的凯迪拉克CT5倒是执行了更务实的内饰升级,操控感和后期维护都更接地气。估算下CT5的维修费用比新A6低大约15%-20%,原因没别的,配件更通用,供应链更成熟。这对那些不想被套路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关键点。
这么说,我自己前面的话又得稍微纠正一下,不能光用年轻化去评判设计成败,背后牵扯到供应链和用户心理,才是这代豪华车最复杂的命题。再说回这年轻化到底会到多年轻?A6从28岁突然变成了8岁?显然太夸张。但年轻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对消费者身份、生活方式、甚至出行需求的重新定位。
那现在这个市场走向,奥迪背后的团队,尤其是供应链和渠道,应该怎么调兵遣将?我猜(没细想过,纯猜想),他们也是在摸索,可能会推更多混动或者轻度电动版本来吸引年轻用户,同时保持老客户群的服务。市场毕竟这么大,老客户不完全放弃才奇怪。
跟大家聊个琐碎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老款A6L那种飘逸感,尤其尾灯设计细节,从2005年到2015年,改动幅度特别小,说明那个时代,设计师和制造商心态都还挺保守。当时零件供应链很刚性,设计变动少意味着生产稳定和成本压低,供应商和厂家之间的协调更省心。
这代A6明显不一样,屁股灯开始玩灯光花样,结构复杂到修理工李师傅都摇头,说:这玩意坏了,一灯泡就难整全套,零件贵得吓人。那它到底还能撑多久这种设计豪华感呢?消费者的审美和维护成本,会不会成为它未来的拦路虎?
你们怎么看这波年轻化到底是对味还是脱离实际?有没有一台你期待但又怕麻烦的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