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摩托车商会联合编制,聚焦西安市2017年解禁摩托车后的发展状况,通过统合“人-车-路-政-企”五类数据,全面分析其用户特征、功能定位、治理经验及政策建议。
用户画像方面,2024年西安市摩托车保有量超70万辆,预计2029年突破百万并进入平台期。用户以26-45岁中青年为主(占73.3%),近半数为自由职业者。100-150cc排量车型占比超60%,是通勤首选;200cc以上大排量车型占比高于全国,年轻群体和男性更偏好。超90%用户因出行便捷高效选择摩托车,70%每日使用,单次出行时长多为30-60分钟,70%用户同时拥有私家车。
功能定位上,摩托车是重要通勤工具,近9成用于通勤,工作日早晚高峰流量为平峰4倍,平均通勤距离9.4公里,高峰速度26km/h,高于城市路况均值。同时,它也是休闲方式,大排量车型摩旅占比达50%,周末出行范围扩展至30公里外,形成多条热门线路。此外,还是物流与应急工具,服务约2.1万名外卖快递员,应急救援队在灾害中发挥作用。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摩托车出行量仅占5%,但动态时空资源消耗为小汽车的40%,外部成本更低,能替代部分小汽车出行。
西安经验显示,解禁后事故率年均降10%以上,得益于交警“电子抓拍+源头查处”等闭环治理、用户自律及市民包容。74%居民认可解禁,72%满意管理,但非机动车用户满意度较低。
政策建议包括:探索分类逐步解禁,如按排量、数量、区域分阶段放开;强化安全管理,严抓驾考培训,规范骑行组织及自媒体传播;优化车辆管理,调整13年强制报废政策,清退超标电动车,扶持电动摩托车;完善基础设施,增设专用道和停车位;利用车载大数据实现精准治理,构建跨部门信息平台。
报告认为,摩托车解禁短期刺激增长,长期将趋稳,其多元化功能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西安模式”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获取的资料仅供个人学习,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完整报告获取:速查报告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