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现在不少人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如今的顺风车,好像跟我们刚认识它那会儿不太一样了。
就拿给家里老人约个跨城顺风车这事来说吧,本来图的是个方便,能从家门口直接送到目的地,省去大巴、高铁来回换乘的折腾。
可结果呢?
导航上清清楚楚写着四个多小时的路程,硬生生能跑上八九个小时,比自己开车慢了快一倍。
坐惯了城乡班车的老太太都连连摇头,说这比坐大巴还累人。
大家伙儿心里是不是都有个问号:这好端端的顺风车,到底是怎么了,怎么就变得这么不“顺风”了呢?
要说清楚这事,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几年,回到顺风车刚兴起的那段“蜜月期”。
那时候,顺风车可真是个新鲜又时髦的好东西。
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出行神器。
比如要去北京,飞机一落地,手机上点几下预约,不一会儿车就到了。
因为很多单位的交通费是包干的,不用费劲去凑发票报销,所以怎么省心怎么来,顺风车就成了首选。
那时候的体验是真不错,运气好的时候,能打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好车。
有一次就约到过一辆奔驰G320,就是那种方方正正、特别硬派的越野车,七座大空间,坐着宽敞又舒服。
司机大哥一看就是给单位或者老板送完人,回程空着也是空着,顺路捎一单,赚个油钱烟钱,大家都很开心。
一路上天南海北地聊,根本不存在什么分摊高速费的说法。
更多的时候,是能约到别克GL8这样的商务车,车内干净整洁,司机师傅也客客气气的。
这就是最原始、最纯粹的顺风车:车主有自己明确的出行计划,从A点到B点,捎上你只是顺路而为,核心是“分享”,而不是一门心思要从你身上赚钱。
这种模式,对乘客来说省钱省心,对车主来说分摊了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双赢。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股清流好像变浑了。
现在打开顺风车软件,你会发现,接单的很多司机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些顺路的车主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职业司机”。
他们虽然挂着顺风车的名头,但干的活儿和运营车辆没什么两样。
他们的首要目标,已经从“分摊油费”变成了“利润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会像玩“贪吃蛇”游戏一样,在一条线路上尽可能多地拼接乘客。
您从城东上车要去城西,他为了再接一个城北的乘客,能毫不犹豫地绕个大圈。
本来一条直线能走完的路,被他们硬生生走成了一张复杂的蜘蛛网。
乘客在车上心急如焚,司机却稳坐钓鱼台,因为每多拼一个人,他的收入就增加一份。
于是,四五个小时的旅程被拉长到八九个小时就成了家常便饭。
不仅如此,高速费也从过去的默认车主承担,变成了现在的乘客必须按人头均摊。
这种做法,已经完全背离了顺风车“顺路同行,分摊成本”的初衷,变成了一种伪装成共享经济的廉价客运服务。
有调查显示,现在跨城顺风车平台上,超过半数的活跃司机都把这当成了一门主业或重要的副业,他们的行为模式自然是商业化的,而非分享式的。
讲完了乘客的无奈,咱们再换个角度,站到那些真正想顺路搭个伴、分摊点油钱的私家车主这边来看看,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委屈和风险。
很多人也曾满怀热情地注册成为车主,想着上下班路上能捎个人,既能聊聊天,又能补贴点油钱,多好。
可现实很快就泼来一盆冷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段10公里的上班路,为了接一个系统匹配的“高顺路度”乘客,往往需要多绕个五六公里,还得比平时提早半小时出门。
这么一通折腾下来,最后到手可能也就二十块钱。
仔细算算这笔账:多花的时间成本、额外消耗的燃油、车辆增加的磨损,再加上自己的精力,这完全是一笔“亏本买卖”。
经济上不划算也就罢了,更让人头疼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会接到一个什么样的乘客,这就像开“乘客盲盒”,充满了不确定性。
有的车主就分享过自己的经历,有一次从惠州回广州,接上来的乘客浑身散发着浓重的汗酸味,还特别不客气地坐在副驾驶位,一路上时不时把脚翘到中控台上。
大热天的,车里开了空调,也不好意思开窗通风,只能全程强忍着不适,那几十公里的路程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这还只是感官上的不舒服,有时候还会遇到潜在的风险。
另一位车主说,有一次临近过年,他自己开车回老家,顺路接了两个客人,上车后才发现其中一位是刚在省城医院看完病的重症病人,面色苍白,身体虚弱。
这一路上,车主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乘客在途中发生什么意外,到时候责任都说不清楚。
这哪里是赚油钱,分明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心理负担。
除了乘客本身带来的各种问题,外部环境的风险也让真正的顺风车主望而却步。
尤其是在大城市,交通管理非常严格。
比如在广州珠江新城这样的核心商务区,路边几乎都是禁停路段。
一位车主就遇到过,为了接一个乘客,在路边临时停靠了也就一分多钟,人还没上车,手机就收到了违章停车罚款200元的信息。
这一单顺风车可能都赚不到20块,一张罚单就得让他白干好几单甚至十几单。
面对这种高风险、低回报、体验差的现状,越来越多真正的私家车主选择了放弃,不再接单。
他们宁愿自己一个人开车,也不想去趟这浑水。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一个恶性循环已经形成。
真正的顺风车主因为觉得不划算、太麻烦、风险高而逐渐退出市场,这就造成了运力上的缺口。
平台为了维持运营,保证乘客能叫到车,其派单算法和机制就有可能向那些全职接单、在线时间长的“职业司机”倾斜。
这些职业司机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他们以盈利为目的的运营模式,又进一步恶化了乘客的体验。
最终的结果就是,乘客打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顺风车,而真正想分享行程的车主也接不到合适的订单。
那个曾经让我们感到温暖和信任的共享出行模式,就这样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慢慢失去了它最初的美好。
顺风车的出现本是一件大好事,它代表着一种互助、环保、经济的出行理念,但如今的局面,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和平台方去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它回归初心,真正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和实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