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开售18小时24万张订单涌入系统当你兴冲冲下单后页面却显示:标准版交付周期55-58周Pro版47-50周Max版41-44周。 这意味着你最快也要等近一年才能提车。 一边是订单爆仓一边是产能告急小米汽车正被自己的成功“卡住了脖子”。
小米汽车在2025年Q2交出了8.13万辆的交付成绩收入206亿元毛利率冲到26.4%单车毛利高达6.7万元。 翻开账本细看每卖一辆车反而净亏3700元因为分摊到每辆车的研发、营销和管理费用高达7.3万元。 这就像你开了一家网红餐厅顾客排队到街角每道菜的成本比售价还高。
高毛利的背后是小米汽车“高端化”的硬核策略。 SU7 Ultra车型定价52.99万元起直接将全系平均售价拉高到25.37万元比去年同期涨了10.9%。 小米把做手机的“爆款逻辑”复制到汽车:SU7和YU7共享同一平台零部件通用率超80%供应链集中压价电池成本一季降18%。 传统车企推10款车摊薄成本小米靠2款车就吃透了规模效应。
订单积压超50万辆产能却还在爬坡。 小米亦庄一期工厂月产能2.4万辆7月靠产线连轴转才首次突破3万辆。 二期工厂投产在即远水难解近渴要消化现有订单至少需要15个月。 工人三班倒、供应商动员会开了几十场连雷军都亲自盯生产线用户仍在社交媒体抱怨:“等车等到驾照快过期”。
小米汽车敢烧钱造车的底气来自集团“三驾马车”的输血。 2025年Q2IoT业务异军突起:空调卖疯540万台大家电收入暴涨66%贡献87亿毛利;互联网服务靠广告躺赚69亿毛利毛利率75.4%。 反倒是手机业务拖了后腿:全球出货量几乎零增长ASP跌到1073元毛利率只剩11.5%。 卢伟冰嘴上说“IoT已成新奶牛”心里清楚:如果格力美的空调价格战再狠点小米的“奶源”随时可能断供。
费用控制堪称小米的“超能力”。 造车新势力研发费率动辄30%小米硬是压到6.7%。 玄戒O1芯片手机平板汽车三用研发投入“一鱼三吃”;雷军个人IP省下数十亿广告费;335家汽车门店里290家是小米之家改造。 自动驾驶的军备竞赛才刚开始Q2汽车业务59亿经营费用中七成砸向技术研发。 某供应商透露:“小米车机团队凌晨两点还在联调他们比谁都怕掉队。 ”
传统车企的围攻已到眼前。 比亚迪海豹DM-i降价5.3万打响价格战蔚来新品牌乐道单月交付破万而小米YU7的定价卡在25-33万区间腹背受敌。 卢伟冰在财报会放话:“小米不参与价格战! ”投资人算过账:若Q3月均交付不能稳在3.2万辆以上单车分摊费用压不到7万内盈利承诺必然跳票。
欧洲市场成了小米的“远期支票”。 2027年进军欧洲的计划看似激进实则被迫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超50%内卷已到生死局。 小米在欧洲连经销商网络都没有更别说本土化适配。 某机构分析师直言:“欧洲人愿不愿意为‘中国特斯拉’掏4万欧元要看小米能不能先过了NCAP五星碰撞这一关。 ”
汽车工厂的屋顶铺满光伏板Q2发电690万度减碳4160吨。 车间里的工人更关心夜班补贴有没有涨毕竟下个月产能目标又提高了15%。 午休时有人刷到雷军的微博:“创业就是要穿越绝望低谷”底下评论第一条是:“所以我的SU7 Ultra还要等半年?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