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乘过从西宁开往拉萨的火车,可能会注意到,列车到达格尔木站那会短暂停一下。
就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一场重要的“换装”行动悄悄进行着。
工作人员一溜烟把原本的车头摘了下来,然后换上了一台来自美国的内燃机车,速度还挺快的。
这个动作让人不禁皱起眉头:中国铁路技术如今在国际上可算是风头正劲,为什么在青藏铁路这段,还得用美国的火车头呢?难道咱们自己就造不出合适的火车头了吗?
格尔木坐落在青藏铁路上,是个关键节点,海拔大约2800米,这地方也被叫作“进藏的咽喉”。
从此一站起,列车就要迎来最艰难的一段旅途,要越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穿越那片浩瀚的冻土带,还要攀登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直奔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
这段路,不光海拔像爬坡一样狂升,环境更是差得不得了,简直到了极限。
在这片高天厚土之上,列车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头一桩就是低气压和缺氧的难题。
每当海拔往上升1000米,气压就差不多会下降10%的样子。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气压大概只有标准大气压的60%左右,氧气含量更是砍了一半,远比平原地区稀薄得多。
要是用柴油发动力的发动机遇到氧气少,就像让跑步选手戴上呼吸面罩一样,燃烧的效率直线下降,动力输出也跟着打了折扣。
据测试显示,国产东风4型内燃机车在海拔4000米的高地上,动力输出一下子就降低了快40%,发动机舱里的温度也飙升得很厉害,最后只好停下来,结束了测试。
低温环境以及温差的剧烈变动,同样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青藏高原的冬天,最低气温经常跌到零下40度以下,而昼夜之间的温差还能超过40℃,夏冬之间的温差更是能超过80℃。
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下,机车的金属零件好比遭遇“冰火两重天”,疲劳的速度大大加快;而橡胶密封件变得脆裂难忍,非常容易出现破损情况。
电子设备也经常出问题,难以保持稳定运行。还要说,高原那边的紫外线强烈得像无形的杀手,快速让车头外壳的材料老化变脆;再加上风沙肆意飞舞,不断侵蚀车头的外壳和运动部件,导致设备故障的概率也跟着飙升。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用电力牵引的话,车顶的绝缘子、变压器外部的绝缘这些部分很容易出问题。
曾经啊,那进口的欧洲机车虽然在动力性能上比国产的强一些,但到了极端温差的环境里,电气系统经常出问题,长期稳定运行变得挺困难的。
为了让列车在这样的环境下平稳安全地跑起来,挑选一款性能出色、能适应高原条件的车头,真是刻不容缓。
到了2003年,面对青藏高原那种极端严峻的考验,中国铁路部门经过深思熟虑后,果断选择了一个务实又明智的方案: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引进了专门为高原环境打造的NJ2型内燃机车。
这款机车每台的成本达到了2800万元人民币,几乎是当时常规内燃机车价格的两倍,不过它确实值回了这个价钱,堪称一台真正可以征服高原的“钢铁怪兽”。
靠近NJ2型内燃机车,你会被它那庞大的身躯给震到了。
车身差不多有23米长,重量达126吨,配备一台16缸V型的7FDL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装有双级涡轮增压,就像给这车装了一对猛得不得了的“肺”,即使在高原空气稀薄的地方,也能迸发出3200马力的强劲动力,它的力量相当于40辆普通轿车加起来的总和。
靠着这股磅礴的动力,它能牵引起重达一万吨的货运列车,或者带着乘客穿行在高原上,速度还能飙到160公里每小时。
在散热和防冻这块,NJ2型机车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玩法。
它的冷却系统散热面积比普通机车大了大约30%,用了特别的防冻液配方,在零下45度的寒冷天气里还能顺畅流动,同时在高温下也不容易老化。
在材料挑选方面,重要的部件采用了特别的低温合金,这种合金经过专门的处理,能经受超过800次极端温差的循环而不出现疲劳损坏,保证了机车在变幻莫测的温度变化中始终维持结构的稳定性。
刚到2008年头儿,青藏高原突然遭遇一场少见的雪灾,气温一下子跌到零下50度,线路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几乎都瘫痪了。
不过,NJ2型机车靠着出色的性能和稳定性,依旧干劲十足,安全把成千上万被困的乘客送出了灾难区域。
这个成就,毫无疑问,展现了NJ2型机车那强劲实力的最佳证明。
从投入使用开始,NJ2型机车的平均可靠行驶里程达到了38万公里,远超普通高原线路上的机车水平,为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做出了挺大的贡献。
其实,中国在高原机车方面也试过不少,早在青藏铁路刚建起来的时候,国内就开始测试国产机车在高原环境里的表现。
东风4型内燃机车曾经满怀豪情地想冲刺高原,可是,实际情况却狠狠地打了它个措手不及。
在海拔4000米的试验里,它的动力不但没提升,还反而掉了下来,发动机舱的温度快要爆表,最后测试以失败收场。
到2002年的时候,中车戚墅堰厂搞定了国产“东风8B型”内燃机车的初步设计。这款车子能牵动5000吨的货列,最高速度大概在80到85公里左右。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项研究一度停下来。虽然早期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中国铁路的同行们始终没有放弃,继续努力搞国产高原机车的研发。
在2007年,也就是青藏铁路开通才一年左右的时候,中国铁路部门立刻开始了国产高原机车的研发项目。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奋斗,积累了不少宝贵的高原环境运作数据以及技术方面的经验。
在2014年,代号为“和谐内燃HXN3”的高原内燃机车研发计划正式启动。
科研团队另辟新路,巧妙结合了中国在高铁技术上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材料科学和智能控制方面的创新成果。
他们专门研究高原环境里的空气动力学、燃烧效率以及材料性能的核心要素,反反复复在实验室模拟那极端的高原条件,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各种技术方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终于,付出总会有回报啊。
2018年,国产的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搞定了样机的试制,随后就在青藏铁路的一些路段开始试跑起来。
既然中国在自主研发高原机车这块儿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那为什么青藏铁路至今还在用美国的NJ2型机车呢?这其中可有不少实际因素在作祟。
系统兼容性可是头等大事,NJ2型机车在青藏铁路上跑了整整19年,围绕它也搭建出一套相当成熟、运转顺手的维护体系。
从零件供应到维修步骤,再到故障预警和应急解决,每个环节都经过了多年细心调整和不断改进。
换成国产机车,得从头开始搭建整个运维体系,这不仅耗费不少时间和人力,风险也不小,可能会对铁路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影响。
这成本也是得考虑清楚的,目前青藏铁路上那78台NJ2型机车,加起来大概值22亿元,要全部换成国产机车的话,差不多得花80亿元左右。
这还只是采购的钱,还没算上系统转换过程中带来的运行损失,还有新系统适应期进行测试时可能遇到的风险花费。
这些隐藏的开销很难精准算清楚,但毫无疑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既然NJ2型机车目前运行状态还挺不错,继续留着它们确实更为理智。
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机车的挑选。
这几年,中国的铁路技术主要集中在高铁的电气化上,在有限的研发资金和资源里面,优先推进电气化的技术路线,也符合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
相比在内燃机车方面大举投入,集中资源于更具潜力的电气化技术,或许能为中国铁路的未来带来更明显的长远竞争优势。
虽然美国NJ2型机车目前在青藏铁路上依然挺关键,但我们对国产机车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觉得它们会带来更多惊喜。
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产机车的制造技术也在飞速进步。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成功开发出来并开始试运行,这就是一个十分有力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里,中国国产机车的技术越发成熟愈加完善,在青藏铁路上的使用比例一定会逐渐攀升,终于实现全部取代进口机车的愿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