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9月交付暴涨95%!MONA卖爆、海外开花,但这难题还没解
这几天翻朋友圈,小鹏又成热门话题了。9月单月交付4.1万台,涨了95%,这速度比我预想的还猛。细说这数据,去年差不多两万角儿,今年直接蹿到4万多,着实让不少同行和用户侧目。坐标是一线城市,和朋友小刘聊,他说:这销量挺意外,毕竟大半年钱烧得猛,盈利没好消息。我是这么想的:销量撬动,拉动筹码,确实在增强,但背后隐忧正在积累。
说到销量功臣,非MONA莫属。它才11.68万起步,走的是哈弗老大王凤英那套策略——低价抢市。武汉的渠道经理一边喝茶一边说:经济不好,买车的抠门了,这车刚好卡在钱包厚度里,能拉来一票普通打工人。掀背设计,621L后备箱,还有电动尾门,实打实的家用利器。我前面得承认,我之前大概过于乐观,小鹏高端路线甚至略显偏冷,这MONA算是下沉市场放了支烟火。结果呢,火得太猛,脚踩双刃剑:弄不好品牌形象会卡死在低价区,冲击中高端的路可能拐不过去。这事儿你们觉得靠谱吗?品牌定位跳来跳去不会把人弄迷糊了?
再跑一下题,听说小鹏G9有点烦恼。本地朋友投诉说:轮胎旁边的静音棉一个高速甩掉了,跑高速抖得我头疼,找售后,人家说这不算通病。更气人的是,左前轮的问题能换新胎,右前轮却只配个静音棉——反映给我讲的修理工,这是服务标准混乱的表现,暴露了企业骨子里的傲慢。这种体验,真的让我觉得销量不能当饭吃,质量不好,用户口碑就是个定时炸弹。车开在路上抖还怪用户?这态度真让人火冒三丈。
海外市场也没少折腾,小鹏今年1-8月海外交付2.47万台,同比增长137%。欧洲市场表现尤为亮眼,G6、G9超30万人民币价位车型还能抢市场,NPS高达81%,过不少豪华品牌。政策合规带来的成本压力很大,这次和奥地利麦格纳工厂合作,本地化生产成功绕过35.3%的关税,战术上算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么说吧,本地生产就像家里做饭,材料贵,自己动手能省不少,又更好控制质量。泰国、中国香港X9拿下纯电MPV销冠,俨然有模有样的海外布局。但说实话,这块菜能炒到多香,咱也得看后续供应链稳定与消费者接受度,毕竟小鹏海外这局还是新手。
触碰到研发投入,这更是块大骨头。95亿预算里,AI领域就干掉了45亿。我心里那个盘算不小,研发就像是盖楼,不砸基石,楼伸不高。但砸那么多钱,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回报,现金流压力陡升。就挺尴尬的,销售团队为了撑销量搞起了5年0息0首付,最高贴息5.57万,这直接把利润空间又按回去了。按我以前在供应链这块见过的经验,这种玩法,费用像撒豆子,见效快但不见底。到底是先铺路还是先收割?小鹏得有自己的判断,毕竟烧钱烧得多,不代表技术就一马当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同类15万价位电动车销量,质量问题投诉率特别高,大家都觉得还没完全靠谱。小鹏MONA价格对标哈弗H6,但哈弗那几年也深陷质量和口碑困扰。这让人忍不住怀疑,小鹏靠低价冲量底气够吗?毕竟中国电动车市场差不多都炸成一锅粥,15万以下车最多。买不起贵车的用户占比还是大头,你怎么看?这段先按下不表。
谈到底,小鹏目前的战略看得出来是在销售和盈利间找到一个共存的平衡点。销量猛增是件好事,但盈利压力持续高企,研发投入巨大,质量把控又层出问题,这些都像刀尖跳舞。你感觉他们能在年底冲出个好结果吗?还是说,下一波挑战就埋伏在供应链的某个角落?
倒是我经常和修理工闲聊,他们经常吐槽厂家的售后标准真乱,到处是盲点,用户怨声载道,大家都想车型卖得好,回头率高,但这种不一致的服务和质量,就是死穴。难怪有人说小鹏外观不好看——你说一个车,卖得好看市场觉得舒服,不好看就像上学时宿舍的老旧围墙,心里总觉得有隔阂。
这几个月看下来,我觉得这波小鹏乱中有序,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但真的要走稳,得盯着看得见的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摆在展厅里的样品。你对这场持续加码的销量有什么预测?是不是每一台便宜又受欢迎的车背后,都是厂商焦头烂额的挣扎?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