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段子说,买房要像买白菜一样买,没想到在新能源汽车这儿还真有人信了,买车买得比买黄瓜还便宜。此情此景,用那句老话来说就是:做车的做得心惊肉跳,买车的买得怀疑人生。
你要是最近去成都溜达,就会发现大伙儿扎堆啪啦啪啦地讨论一个问题——今年到底还用买不买车?市中心传来一种声音,“买车就等于当冤大头,你一买就被割,割完只会后悔没多等等。”当然,比这还冤的,大概就是那些刚买了隔壁品牌的车主,人还没摸热座椅呢,隔壁名爵就把价格斩了一刀,像切葱一样麻利。
说实话,看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我都觉得自己在看一场连续剧——剧情狗血、演员表一长串,导演每集都加戏。有预感,这部剧能一直拍下去,直到地球没电。
人家都说好设计得多花钱,但MG4偏不走寻常路。它用的是前布加迪威龙的设计师,这头衔说出来都得捂个钱包,毕竟布加迪一辆能顶三十套房。但到了MG4这,设计师的梦想似乎也打了折扣,价格直接腰斩到白菜价,简直可以叫“前布加迪威龙设计、后午餐肉价格”。要我说,这放在朋友圈里装逼,绝对能骗到第一批点赞。
说起6.88万的价格,眼泪都要下来。四米四的车身,437公里的续航。这放在五年前,那还不算交警大队给的特价警车?半固态电池啊,大哥,还不到十万!别说我一个整天坐在写字楼搬砖的穷鬼心动,连我邻居家的老王都开始琢磨要不要换掉他家那辆满地冒烟的燃油老捷达。“新能源就是便宜,咱普通人都能开新车了!”你看,穷人的快乐就这么简单。
可就是这么便宜,搞得全行业人人自危。你以为割的是消费者钱包?不,割的其实是汽车厂家心脏和市值。吉利本来稳坐性价比之王,星愿310公里续航,6.58万,已经便宜出血了。名爵这波操作,直接按着吉利的头:你便宜?我比你还多127公里,还比你长0.2米,价格还让利。不仅卷配置,卷价格,卷得比996还卷。这下连小米都得抠门省预算了。
价格战打的,直接冲上热搜。你说这羡慕不羡慕?前些年买车像相亲,相看两不厌,现在是往地上抡大棒子,看看谁能把对方揍得鼻青脸肿,最后消费者乐开花。今天你的良心价,明天别人来个王炸,后天你只能脱裤子认输。唯一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还没补贴下来的采购成本。
更离谱的是,我有点担心车企是不是都在赔本赚吆喝,这车卖一辆亏一万,销量上来了,账本空了。你别不信,这种套路可不罕见——“分母购车法”,用未来无限的利润埋单今日短暂的风光,讲真,万一真卖疯了,市场上岂不是要出现“千人一车,人人有电”的盛况?听起来像北欧童话,现实大概是“后院起火,老板跑路”。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活脱脱一出拼刀片的宫心计。你比亚迪被传有全产业链,本以为能横着走;吉利又来个卷轴背刺,把价格标杆再刷低。名爵更狠,把底价拖到地下室,生怕你们薅不了最后一根羊毛。倒霉谁?还不是那些刚买高价车的“韭菜选手”,未来电池掉价更快,置换残值比二手空调还尴尬。
有人问,这价格还要不要等?要不要等到明年抄底?我一听差点泪崩。这就跟问“今年房价还会跌吗”一样,等是无止境的,唯一不变的是“明天的低价永远比今天低一块”。你看,理财买基金有风险,新能源汽车买早退市价更低——这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
你要说消费者贪心,其实不怪大家是“等等党”,谁叫你们总能把价格打下去,连AI都学不会你们这波套路。要论价格下探,咱国牌国产企业向来不认输。这年头不怕没人卷,就怕那帮不怕死的车企老板通关自爆,说干就干。你还敢拿脸说“我们有高技术、高成本”?来一波降价,谁还记得你造车有多难?大家只看钱包厚不厚。
至于质量问题?曾几何时,大伙买车只信日系德系,美系能排个边。你现在去看车展,国产新车logo闪耀,外观也能唬住丈母娘,内饰送你沃尔沃灯光,智能中控不用钱。“质量过关”,是自己说自己,消费者信不信还得看下一波谁玩砸了。很有可能,真正的质量测试,是第三方视频自媒体冒死撞树,撞完发博:真挺结实,砸碎了我家的假牙。
造车这活儿,已经成了新一代互联网“黑话”:不做最贵,只做最卷。“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活,只要你肯等,总能等到白菜价。”说白了,大家都活得像段子手。车主互相打招呼都不是“你好”,而是“你这车跌价了吗”,“你这电池掉电厉害吗”。人生没什么不能等待的,只有新的促销才能安慰永远不满足的心。
资本市场看完这波,估计得拍大腿骂街:哪有这样的盈利模式?横竖都是亏,个个都想活成小米手机,活成拼多多,十块钱能买十个芯片。别拿逻辑推理解释价格战,这跟奥数没什么关系,纯属“谁跑得慢谁破产,谁放狠话谁出局”。过去几年大家都拼融资,拼泡沫,这两年拼破产、拼谁能熬到明天。
有人说,中国汽车业终于打破了国外垄断,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最炫酷的体验”。想想还挺激动,可我脑子里只浮现短视频里“某地小伙30万全款提特斯拉,提回家后朋友四万买了同款”的名场面。你只有到了新能源车主群,才知道什么叫“车没开坏,心已经先碎了”。
有些人还期盼着半年之后,新能源再降一万,车主又可以感谢厂商“有良心”,“便民政策惠及大众”。其实大家都是韭菜,谁也别嫌谁割得多。只是谁先跳进坑里,谁就多割一刀。
别以为买车就是投资人生,现代社会,买车跟买半价雪糕没区别。唯一的不同是,雪糕吃完看着包装袋发呆,汽车还得每年给保险交保护费,别不信,这年头车贬值比股票还快,翻倍下跌的心态,比起曾经的房奴,也一点儿不差。
当然,如果你是等等党,像我一样觉得“6.88万都嫌亏”,可以再等等,也许半年后,真就能用二手车的钱买到新车。要真能等到,把钱包挂在门口当风水阵,万一过年厂家送钱,不买都对不起这片土地的内卷传统。
最后说说自己的感悟:汽车行业已经自废武功,价格像过山车一样坐不到头。只剩下一帮吃瓜群众该干嘛干嘛,时不时打听问候:“你们还降吗?”“厂家还活吗?”“卷到地心了吗?”要说剩下什么,那就是我们这届消费者的黑色幽默——买家等待,卖家流血,大家一起吐槽车价,送别下一个韭菜春天。
买不买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割韭菜的喜剧还没到大结局。反正价格的底线嘛,是厂商的良心,当然,大家都知道,这玩意跟大熊猫一样稀有。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