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站在展厅门口,看着那台还在亮着预售中牌的小鹏X9,心里倒是清楚,这车刚推出,市场反应估计得两三个月后才能出个明确的样子。不过你知道吗?据我估算,从工信部公告到车店里摆出来,起码得两个月左右这个间隔。要不然,直接拿这手里货的店家还能赚点快钱。
我试着想象这车的续航实际表现。官方说超长,数据显示纯电续航超过450公里,混合续航超过16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听起来就挺夸张的。这样的数字大部分是按照工况理想状态测的——那种开车不带两个人不带空调,你还得在试验场上跑一跑才能碰到几乎真实的感受。
有人跟我打趣说:这车开到海拔4000米还不怕。纯属调侃。你电池的容量是有限的,这个63.3度(容量估算)在国内市场算是比较豪华的,但用起来,真要发挥极限,还是得考虑充电网络的密度。你看,超快充技术5C,估算快充大概能支撑到80%的电量,只要20分钟左右(这个还要看具体充电桩性能)。问题是,现在全国快充桩少,尤其郊区还真不少店里只有普通充电线。
说到这里,我按下心算,我那个邻居的特斯拉Model 3标准续航版本,百公里能耗大概15度(估算值,样本稍少),我也试过算过,解码他家的充电站,充满得大概花个半小时,充一百块钱电费(以现在电价估算),能跑大概330公里。对比之下,小鹏X9那64度电池,按80%充满,成本大概百十块,续航会不会比他更稳?这其实挺难说的,毕竟不同的路况、空调开不打开,都会影响一丁点的。
我还得插个话题:市面上那些续航声称破万的车,是不是都在打数字牌呢?官方续航数字不断提升,这背后除了技术堆砌,更多的是调校和工况推导。你如果用人家设定的条件开,能跑出标称续航,但实际路上,能保持几成那样?我常怀疑,这不就是你我日常用车的幻觉吗——尤其是想节能,真的要老式地开嘛,一脚油门到天亮。
回头看小鹏自己,研发背后其实挺复杂。平台用的800V高压技术,我揣测就像静电一样,出点事儿也难理解。比起传统350V的平台,800V系统确实能让快充快很多(我说的这个是技术层面的感受,不排除有安全、成本等隐忧)。但有人问:用那种高压,是不是更容易出事故?这个问题我没细想过,但直觉告诉我,技术越先进,潜在的风险越高。
我翻了翻自己之前的笔记,有一张某车的保养记录,那里提到,车主每年大概跑1.2万公里,充电维护花费和油车比差不多。说实话,没有油车那么油腻,毕竟电动少那几次保养修理的麻烦。这让我十分疑惑:维修的分界线会不会变成点个充电桩还是换个电池?你觉得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然后我心里暗暗怀疑:这车的增程技术,究竟能跑多远?用这技术是不是能彻底赢得信任?我觉得,像这一次的官方宣称,450公里纯电续航+1600公里的综合能力,倒是给惯不同的用户,提供了一种舒服的技术感。但我也明白,这些数据背后,都有厂家的调校空间——其实更像是卖点。
我刚才翻了下微信好友的朋友圈,有个修理工吐槽说:这新车,电池温控系统又复杂,维修难度提升了不少。其实呢,哪个行业没点抱怨?大家都把新技术看作天奇难测,我倒觉得,这是个空档。毕竟,普通人想到的电动汽车,是无声、没油味、只要插电就跑。这些黑科技一到自己手里,反而让操作变麻烦。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汽车像一台智能手机,越用越得会被卡?
这段时间我也开始琢磨,要不要抗拒一下新技术。是不是真的,最新的快充能把等待时间从40分钟缩到20分钟?还是那一句:技术只是帮你缩短等待,但等待的痛苦还是存在。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嗯,好吧,话说回来,小鹏X9配置这么厚实,续航真的可以甩其他同级少几条街,但这个长续航是不是又被夸大了点?就像早期的广告宣传,说车能跑一万五千公里,实际上你得细算,除掉起伏的路况和维护频次,还是得看个人用车惯。
说到这里,我也对比看了辆同价位的MPV。某国产品牌的车,续航虽然在300公里左右,但在实用性上更扎实。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开车最大的诉求,除了续航之外,还是静音、空间和可靠性。续航够用就行,不一定非得追求全球第一。那你知道,我一直在怀疑:究竟哪一项技术,是真正符合真实生活的,一步一个脚印把它变成刚需?
看着展厅里的X9,我在想:未来这车卖得好吗?还是又是一台炫技过头、价格居高不下的新玩意儿?什么时候,大家会更关心用得顺手,养得起的车?这我就得留个悬念了。
你说,现在的快充桩还不够普及,车厂又不断堆新技术,是不是有点馋这点热门的味道?反正,笑话是一时,撑得住才是真的。
(这次我真想不出个完整结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在等真正的用车场景到来。说到场景,谁知道下一站会不会迎来更贴地的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