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上汽荣威M7 DMH这车,刚看到数据我还挺惊讶的。19.7kWh的电池,纯电续航160公里,这线上跑完全不是随便说说的。综合续航能到2050公里,亏电油耗2.91L/100km……这些听起来就像是理想预期,结果车子还真能做到。前两天,我去朋友那,他刚提了台,跟我聊,这电池大,真的不是摆设。
他说:你知道吗,我这天纯电模式跑了将近140公里,城里堵车耗电很省。他是个老车迷,也是在供应链这块干了几年,说起细节来特别专业。这车长4940mm,轴距2820mm,差不多是合标准B级车的中大型了。没想到这家伙起步价居然也才8.58万,买这种级别和配置,性价比冲击挺猛。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我得说,我刚开始以为全系大电池配能跑这么久的续航,是个说得好听的噱头。实际上,供应链那块你知道,不是光电池容量大就好,电芯品牌、管理系统、还有软件算法这些都紧密挂钩。其实这电池我估摸着可能和宁德时代还是有合作,因为它的散热管理系统和快充策略有点那个味儿。而且,这纯电续航160公里,我个人估计在冬天或者高速条件下可能缩水不少,毕竟这数据是CLTC标准,现实里的路况复杂多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荣威M7的亏电油耗2.91L/100km,其实用了所谓电池没电后引擎介入的谱系动力衔接。这个工作原理倒有点像传统汽车的双离合变速箱控制逻辑——是个打补丁的过程,但荣威这事做得挺细,几次软件升级下来,发动机介入时的顿挫感明显减轻。销售那边小哥跟我说,他们这车在一线城市的保有量还挺多,特别家庭用户多。
一线城市?那个一线城市,我自然想到了北京、上海这种地儿。说真,荣威M7里程优势对上下班通勤、送娃上下学的家长来说挺有吸引力,但你要是住郊区,感觉还是要考虑充电便利性。想想充电桩那事,咱别装糊涂,据我了解这个价位,整体的供应链压力大,充电速度竞争没那么白热化。
我朋友修车的师傅说,这年头卖车比修车容易多了,混动的布线和电控,修起来麻烦。这句话打脸我之前的乐观。毕竟,供应链的复杂和产品维修难度挂钩,维修工的观点不能忽视。相比这点,我还听过某豪华品牌新开发混动车亏电油耗在4L/100km以上,虽然配置更高但实际操作成本高很多。简单点说,你想买车不仅看新车数据,还要考虑养车成本。
我也纠正之前那个亏电油耗低=省油的想法,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车辆电池电量策略的使用,这涉及到用户对车辆的操作惯,有人喜欢纯电模式大脚油门,有人则更稳健。这个车的自动切换策略是个亮点,算是研发里用生活场景模拟比喻——就像你炒菜,中途调火候,既不烧焦也不生,保持最佳燃烧效率。
说起这自动切换,我估摸着这个模式背后,软件调校还真是多次反复验证的结果。毕竟,去年的车企混动车型让我体验过充电策略挺生硬,切换不顺滑简直受罪。M7这点,荣威做得说实话算是对得起这价位了。有件事还挺有意思,销售小哥跟我开玩笑说:车子这么厉害,买了还得多养养感情,毕竟这电池得您好好伺候,别乱充乱放电。
这句话看似玩笑,我却觉得有点抓住了现实。电池维护真的不简单,尤其19.7kWh这种大电池,保养和电池寿命之间永远是个微妙平衡。你说这做法还真有点像养宠物,得喂得合适,不能时时刻刻折腾它。这不,我还算了下,150公里纯电走完,理论上这电池放电效率和充电次数刨开,车子也应当保持好3年8万公里的续航稳定。超了这个数,换电池成本预估大概在1.2万—3万的样子(这是体感估算,样本少),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个你得提前考虑的大问题。
至于尺寸上,4940mm车身配2820mm轴距,空间表现还蛮讨好人的。我开过一款同轴距的主流B级车,空间没这么灵活,M7这后排腿部空间和头部空间设计得挺到位。朋友之前坐过这车后排,说腿伸开一点也不挤,关键还安静。这么一说,我想了想,荣威在隔音材料上下了不少工夫,这其实不那么像以前中低端国产车那种贴点胶就完事的粗糙。
说到售价8.58万起,这个价格确实让我有点质疑。你知道,汽车价格这东西,终端实际成交价往往会飞起。当然啦,荣威的五大件终身质保是卖点,尤其对有点买车怕后续成本的朋友有吸引力,但这质保背后的风险承担也不小。毕竟,质保其实是厂商算好账之后的营销手段,能不能真的找到厂家死心塌地的服务网点,还是个问号。
这让我想起一个场景,之前有位朋友买荣威,提车时问销售:师傅,你们这车的维修网点在哪啊?万一坏了去哪里搞?销售笑着说:放心,全国都有,不过……北方偏远点地方可能得跑远点。我听了苦笑,这边边远的服务资源问题,还是摆着的。
再扯回这车设计,约瑟夫·卡班的加入令我觉得有趣。去年去车展时看到一些车的设计图,卡班的设计总带点超跑味道,视觉冲击力强,但这和市场实际匹配度咋样嘛?设计感强没错,但不是谁都爱。荣威这次设计能不能升级到合多数追求实用和颜值双重要求的层次,毕竟8.58万的价格带,买家群体里面有不少既要看脸,也得看实用的,毕竟车是工具不是摆设。
你说,纯电续航160公里够用吗?这个续航数据虽然对比同价位混动算中等偏上,但疫情之后国人出行惯变化快,我隐约觉得,这车的充电便利性和混合模式智能切换更有杀伤力,毕竟续航不是唯一标准,这玩意得和实际用户使用场景结合起来看。
有人一边骂程序bug多,一边又赖着不换手机似的。汽车现在也差不多,技术更新快,软件升级慢,有时候反而让人头疼。我每天盯着这些数据转,还真有点嫌麻烦,毕竟厂家卖新款车的速度快,消费者跟车企的节奏对不上。
留给大家一个小问题——这19.7kWh电池,假如明天过个冬天冷得死死的,混合动力和亏电油耗会被打回原形吗?我还真没细想过这个,挺想听听你们怎么看。毕竟再好,都抵不过养车的场景变数和生活琐碎。
你们买车时,是看数据多还是听人讲经验多些?欢迎一块儿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