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早上骑着电动车出门上班,路上本来挺顺畅的,结果旁边一个骑共享单车的小伙子,猛蹬几下就轻松超过了你。

你低头一看自己的速度表,指针稳稳地停在25公里每小时,再怎么拧转把,它也像被焊死了一样,一动不动。

这时候心里难免会犯嘀咕,我这花好几千块买的电动车,怎么还跑不过一辆自行车呢?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个笑话,而是全国超过四亿电动车主每天都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况。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这一切的根源,要从2019年开始实施的电动车新国标说起。

在那之前,电动车市场确实有点乱,各种速度飞快、改装过的电动车满街跑,虽然是快了,但安全隐患也特别大,交通事故也多。

为了大家的安全,国家出手制定了新标准,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把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限制在了25公里。

这个规定一出来,确实让道路交通安全了不少,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初衷是好的,效果也是有的。

但是,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出行来说,一个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那就是效率问题。

2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说实话,对于很多人的生活节奏来说,确实是有点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年轻人,身体好一点的,骑自行车用点力气,时速就能达到20多公里。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清华大学有位叫李稻葵的教授也算过一笔账,他说专业的公路自行车,时速跑到三四十公里都很正常。

这么一对比,电动自行车这个限速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对于那些每天需要骑车十几公里通勤的上班族来说,以前可能二十多分钟就能到公司,现在可能要花上四十分钟,早上就得少睡一会儿懒觉。

更别提那些靠时间挣钱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了,时间就是他们的收入,速度被限制住,就意味着接单量会减少,超时配送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而且,管理部门为了确保这个限速能够严格执行,还在不断地加码。

根据计划,到2025年9月之后,新的技术标准会更加严格。

到时候,电动车只要速度一超过25,系统就会自动断电,让你快也快不起来。

车里的控制器、电机这些关键零件,也都会有防篡改的设计,甚至连电池和充电器都要进行编码绑定,彻底把私下里找人解限速、换零件提速的路给堵死了。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这么一来,虽然安全性是拉满了,但那些真心觉得速度不够用的人,也算是彻底没了念想,只能接受这个“龟速”现实。

那么,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有人会说,你可以去买电动摩托车啊,那个速度快。

这话没错,但问题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两条泾渭分明的路。

一条路是骑国标电动自行车,它属于非机动车,不用考驾照,大部分城市也不限制你上路,优点是方便省事,缺点就是慢。

另一条路是买电动摩托车,它属于机动车,速度快,从二十几公里到五六十公里甚至更快的都有。

但它的门槛非常高,首先你得花钱花时间去驾校考个摩托车驾照;其次,它得像汽车一样上牌照、买保险;最关键的一点是,全国有将近两百个城市实行“禁摩”或者“限摩”政策,也就是说,就算你费了半天劲把证照都办齐了,在你生活的城市里,很可能根本就不让你上路。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局面。

想合法地骑快一点的车,要面对考证、上牌、禁摩这“三座大山”;而不想这么麻烦的人,就只能忍受25公里的慢速。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空白地带,有大量的人,他们的需求就是:我需要比25公里快一点,但又不想像管理汽车那样麻烦。

正是因为这个空白,才导致了市面上那么多偷偷摸摸的改装生意。

大家嘴上都说安全重要,但身体却很诚实,为了提高一点效率,宁愿冒着被罚款和出事故的风险去解限速。

这种私下改装的车,安全性能其实比原厂的更差,因为它的刹车、车架本来是按低速标准设计的,强行提速后,安全隐患反而更大了。

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难道就只能这样僵持下去吗?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好在,最近有些专家学者站出来,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思路,可以说是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第三种选择”。

这个想法的核心,是把目光放在了“电动轻便摩托车”上。

这种车的速度正好在25到50公里之间,恰好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专家的建议是,我们能不能不要再把它简单地划到“机动车”的框子里去,而是为它创造一个特殊的身份,进行一种“机动态化”管理。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让它成为一个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中间物种”。

在速度上,它比电动自行车快,能满足效率需求;但在管理上,又可以适当简化,不用完全照搬机动车那套复杂的流程。

比如说,可以考虑对这种车辆免除驾驶证的要求,或者大幅简化考证的难度和成本。

再比如说,在那些“禁摩”的城市里,可以为这种“机动态化”的车辆开辟一条特殊的通道,允许它们在规定的区域和道路上行驶。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这个提议一旦能够实现,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直接满足了老百姓最迫切的出行需求,让大家可以合法合规地骑上速度更合适的车,不用再为效率发愁。

其次,这也是对安全问题最高明的一种“疏导”。

当有了一个合法的、安全的、速度合适的替代品之后,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再去冒险搞非法改装了。

这比单纯地去堵、去罚,效果要好得多,是从源头上解决了安全隐患。

最后,这也为老百姓降低了出行成本,不用再为考驾照、买各种保险花费额外的金钱和精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美好的想法要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不仅仅是改一个规定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对现有交通法规体系的大规模调整。

25kmh太慢了,专家发声支持,第三种选择来了-有驾

比如,这种新类型的车,它的路权是什么?

它应该走机动车道还是非机动车道?

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责任应该怎么划分?

保险应该怎么买?

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和复杂的问题,需要管理部门、法律专家、保险行业等等坐下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设计。

之前官方也明确表示过,想直接把电动轻便摩托车划归为非机动车是不可能的,这也说明了改变现有框架的难度。

尽管困难重重,但这个“第三种选择”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所有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它让我们看到,在安全与效率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其实存在着创新的空间。

管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全、更便捷。

一个好的政策,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限制,更应该去理解和引导人们的真实需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讨论越来越深入,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推进,未来一定能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让我们的电动车出行,既安全又高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