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EZ-6月销327台背后:13.98万起步价为何拼不过比亚迪秦?一个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困局
朋友圈里有个做二手车的哥们,前两天跟我吐槽:收了辆半年车龄的马自达EZ-6,17万多买的车,现在只能按10万出头估价。他说最头疼的不是亏多少钱,而是这车根本不知道该卖给谁——老马粉嫌它不够纯粹,新能源用户又觉得这牌子陌生。58%的残值率,在二手车市场就是个烫手山芋。
这事儿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2025年9月,EZ-6全国只卖出去327台,同期深蓝SL03能干到12000台。差距在哪儿?表面看是销量数字,往深了说,其实是马自达在新能源时代遇到的身份危机。
那些藏在EPA1平台里的细节
关于“换壳深蓝”的说法,在车主群里吵了大半年。实际情况比传言复杂一些:车身架构、电池布局这些确实来自长安的EPA1平台,但马自达在能动手的地方也没闲着。
弹簧刚度提升了8%,减震器阻尼曲线重新标定过,转向系统的齿比也调整过。中汽中心的绕桩测试里,EZ-6跑出62.3公里每小时,比SL03快了两公里多。听着不起眼,但在连续变道或者过弯的时候,车身跟随性会好一截。
只是有个问题绕不过去:整备质量超过2吨,物理规律就在那儿摆着。高速过弯的极限感受,跟昂克赛拉那种轻盈劲儿还是两码事。底盘调校能做的优化,始终要受制于平台的物理边界。
13.98万到19万,这个价格区间有点挤
定价策略可能是个坎儿。入门款13.98万,顶配接近19万,正好撞上比亚迪秦PLUS DM-i、零跑C01这些热门选手的地盘。问题在于,配置表拉出来一对比,EZ-6很难说有啥明显优势。
车机芯片用的高通8155,界面却是长安那套UI逻辑,想装个第三方APP都不行。语音识别能连续对话,但说“把车窗开一半”这种话,它大概率会卡壳。L2辅助驾驶该有的功能都有,但没上激光雷达,城市NOA就别想了。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小鹏G6或者比亚迪海豹,智能化配置上的差距肉眼可见。这年头买新能源车,大家多少都会看看车机好不好用、辅助驾驶够不够智能。光靠底盘调校撑门面,显然已经不够了。
增程版的账面数据和真实体验
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当增程器,热效率41%,跟深蓝SL03用的是同一套。马自达在NVH上下了功夫,电量低于20%时发动机介入,噪音控制在62分贝,比SL03安静那么三分贝。
但这套系统没法直驱车轮,全靠160千瓦的后置电机跑。电量充足的时候倒还好,百公里加速7秒多。一旦进入亏电状态,加速成绩直接掉到8.9秒。在高速上想超个车,那种动力储备不足的感觉,开过车的人应该懂。
对比一下理想L6或者问界M5,人家的增程系统玩法要丰富得多。EZ-6这套方案只能说满足基础需求,支撑不起接近18万的高配售价。
内饰设计的割裂感
坐进车里,第一眼能看出马自达的设计思路——减法美学,取消物理按键,14.6英寸中控屏加8.8英寸仪表。座椅的人体工学设计确实舒服,坐垫长度比SL03多出30毫米,跑长途的支撑性不错。
但矛盾的地方也在这儿:调个空调风量得在屏幕上戳半天,这跟马自达一直强调的“直觉操作”完全是反着来的。中控台用的再生纤维加软质搪塑,门板还是硬塑料,15万级别的车这么搞,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表面设计看着是马自达的风格,实际体验下来还是长安的底子。这种割裂感,在各个车主论坛的差评里反复被提起。
老粉丝和新用户眼里的两台车
最有意思的是口碑分化。汽车之家和懂车帝上,传统马自达车主基本一边倒地批评:失去了驾驶乐趣,设计也不够魂动。但首次接触马自达的新能源用户,评价就温和多了。
广州有个车主,每天通勤60公里,纯电够用,增程也没焦虑,油费省了一半。北京那边有人吐槽:花17万买个贴马自达标的深蓝,心理落差太明显。
这种认知错位,其实反映出马自达转型期的尴尬处境。它想保留自己的调性,又得适应新能源市场的规则。结果就是老用户觉得变了味,新用户又不认这个牌子的帐。
全国300家店能修新能源,剩下的得返厂
三电系统质保8年16万公里,整车4年10万公里,账面上看着还行。但实际情况是,全国大概只有300家马自达4S店具备新能源维修资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要是遇到点问题,基本得返厂处理。
再看看保值率:上市半年,二手车残值只剩58%,比深蓝SL03的65%还要低。经销商收车的意愿普遍不高,主要是市场认知模糊,定价很难操作。这种情况传出去,新车销量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写到这儿
EZ-6的处境,大概就是马自达在新能源时代的一个缩影。它不想跟着国产品牌卷配置、打价格战,想保持“小而美”的路线。但市场可不看这些,消费者要的是实打实的产品力和性价比。
这车算不上差,只是出现的时机不太对,方式也不够完美。至于后面能不能翻身,得看马自达愿不愿意真正理解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玩法。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可不会单纯为了一个LOGO就多掏好几万块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