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中国汽车都怕提电动化,怕得跟怕丈母娘似的。但丈母娘你还能塞个红包敷衍一下,电动化浪潮来了,你再往里面塞钱,那纯属在喂鲨鱼。曾几何时,“合资豪华”四个字就像是朋友圈的实名认证,是车主鄙视链的顶端。如今家门口的停车场,新能源自主品牌的logo像韭菜一样冒出来,合资品牌继续端着架子,搞出一种卖豪车其实是在搞慈善的气质,听着都让人替他们脸红。
都说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复杂的汽车战场,电动、智能化还有本土化,都快把合资品牌逼成了高考生——既要刷分还得拼综合素质。数据显示,今年头九个月,自主品牌份额涨到64.8%,差不多是当年北京班主任教你怎么学习的增长速度。更扎心的是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里,中国品牌已经干到八成占比。合资品牌的高端梦,是不是也该醒一醒,用个国产闹钟提醒他们别还做十八世纪“技术殖民”的春秋大梦。
当然,每次说市场变局,一汽奥迪总被推出来当“范本”或者祭品。估计这家伙自己都想问,“为什么每次市场剧变,都要我来扛大旗?”从把豪车国产化、引入4S店,到推出本土加长——奥迪简直就是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钉子户”,也是合资品牌们最后的遮羞布。如今,眼看着自家销量即将突破一千万辆,集团也快刷到三千万辆的成就,这业绩看起来扎实得像东北大米,可问题是这个稻田下的水还够不够。
最近,一汽奥迪又祭出“营销体系变革”这把尖刀,试图在产品、效能、用户直联三个维度花式发力。这个套路,听起来有点像健身房里推销VIP卡:你说健身是为了健康,他们说健身只要能活到下次续卡——说得漂亮,但有没有用,只有心里清楚。有集团战略“五大突破”加持,不管这牌子有多少含金量,至少也算是个牌照齐全的玩家。
问题来了,这场合资品牌反攻战到底考啥?智能化要和豪华气质齐飞,传统营销惯性生活节奏先放一边,能不能跟清华网课的用户随时连线?近600家经销商要怎么从“定价战壕”里爬出来?讲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商品为主线”,说实话,有点像大厂HR面试时的标准答案——感人,但考得都是人性深处的鸡贼。
说说“体系重塑”,官方解释叫“横向拉通,纵向穿透”,听起来跟部队打仗似的,但其实核心就是打破部门墙。以前,品牌部门和销售部门是中国最懂做平行线的高手,各玩各的,谁也不管谁。效率损耗简直能拉平一个季度的业绩,沟通仿佛在玩跳一跳,跳着跳着掉沟里了。现在搞整合营销,搭指挥中心,把客户、商品、内容、媒介合成一道数学题,反正只要流程短、效率高,扛不住的也得扛。方案从几个月拖到两周,这效率提升,说是用咖啡喂出来的也没人怀疑。
你以为这种变革只是小打小闹吗?不好意思,人家一个月销量能破五万八,还涨了13.5%。双节订单三万+,同比翻了快三分之一。1-9月份的累积增长也是一根正斜线。别家豪华品牌销量感人得像编制外员工的年终奖,这时候一汽奥迪曲线就亮了,就差“打工人喜报”字样。
更厉害的是人力策略,都知道这个世界人才就是兵马俑,放对位置才能活起来。一汽奥迪一顿“使命担当—能力提升—事业发展”循环,营销铁军数着数着都快能凑出一支F1车队了。新能源转型搞技术培训,年轻用户就来新媒体运营,硬生生把老牌销售队伍改造成互联网段子手。你别说,“产品推销者”变“用户价值传递者”,“铁军”干得可比键盘侠还有底气。
所以变革不是抖个组织结构的包袱,而是真的能一针扎到“效能神经”。横向拉通后,部门墙像盲盒,打开发现金银财宝。纵向穿透,就跟颈椎按摩仪一样,能不能按到痛点;说到底就是要直击用户心。不过在我看来,豪华品牌这觉悟,仿佛是刚刚学会自己点外卖的公司高层,沾沾自喜,实际上把门槛降了不少,生怕没人进来消费自信心。
产品创新就更带劲了,燃油、电动双线齐飞,怕你们说不够智能,特意跟华为搞高阶智驾,光是这俩字摆出来,就够科技圈朋友圈刷屏一天。造车就像做百变小咖秀,轴距能拉,配置能强,技术能跟自主品牌对打,实现汽油电动没差别,你说这事要是放在十年前,不得直接被德国总部叫回去罚吃猪蹄。
A5L和Q6L e-tron这两个“新宠”,用美学设计和自动智能伺候年轻主子,顺便帮奥迪打个安全牌。你想省心——买,想智能——也买,华为智驾还能给你“安全感”,简直像给前对象装了提款机。至于A6L e-tron和新款Q5L,都是常年在销量榜打头阵的家伙。Q5L更会做“空间+智能”双加分,家用行政一锅端。这波产品升级说白了,就是在你裤兜里装个终极变形金刚,别人还纳闷你怎么突然腰板直了。
渠道变革更像是老牌企业的花式自救。大部分豪华品牌缩网求稳,一汽奥迪反手一个“1+N”,四线城市蹲展示终端,核心地段插个体验店,社区多配一个服务点。成本降了,接触用户还多了。经营思路大概就是想把车卖得像路边糖炒栗子一样,能咋地,总归落点是“全方位触达”——至于用啥卖,你们自己看着办。
新业务也没闲着,充电、二手车评估,直接把经销商从“价格大战”里投放到“服务加分区”。还推全国统一价和保价承诺,合伙人不用再跟总部玩“你涨我砍”的游戏,放开手脚专心服务用户。说白了,以前大家都玩“重量级战斗”,现在奥迪喊“轻量化竞赛”。据说新媒体渠道销量占比涨到22.4%,渠道活力赛着赛着快能开原地螺旋升天。
其实合资品牌的底蕴,就像棋牌室里的老大爷——活得久才是真本事。产品创新、营销适配、渠道保障、服务跟进,多条腿走路,才能不摔跟头。三千万辆整车下线和千万级销量,靠得不是一时爆款,而是老拖拉机开到今天也有底气。
本土化创新,奥迪一直是中国玩法的专家。轴距加长,智驾搭华为,都是搞懂本地用户的需求;不是简单“技术移植”,而是你有牙我有牙刷,彼此添点料才有味道。全球标准和中国特色相结合,说是中西合璧,其实是“你出技术我出审美”——都别争了,这锅是一起背。
营销核心不是“流量为王”。现在品牌一个比一个能刷榜单,流量仿佛成了官方硬通货,喜欢量多其实就是怕没人理。怕什么就补什么,最后发现流量管住了企业,反噬成了自己的一块疤。奥迪玩“1+N”传播官方账号+经销商+KOL+车主,或许不是最快的路,但建立信任才是真的能卖车,最后销量不只是数据,更是用户忠诚度的硬通货。
三千万辆的大关已近在咫尺,奥迪继续折腾营销,整个阵容还能再战好几年。但挑战一大堆,未来还能不能拦住新势力,谁都不敢保证。毕竟传统豪华品牌的生命力,从不是“怀旧大师”,而是敢手起刀落,变革才是真正的续命神器。
往前走时都喊“不忘初心”,可谁能保证路边石头不磕脚呢?奥迪左手营销变革,右手智能升级,也许再努力几年,还能在停车场抢回豪华的尊严。至于合资阵营,祝你们早日学会“自我革命”,不然下场就像写大纲的编辑一样,无论怎么改都写不好“未来已来”的结局。别信花样鸡汤,不进步连喝水都得自带水壶。
这市场,真是个“卷”的字典,谁还敢装“王者”,分分钟被逼成段子手。最后允许我自嘲一句:要是我能有奥迪那样做营销的勇气,恐怕现在早拿下了写稿界的销量冠军,可惜编辑部不发车,只好学会自我加长轴距。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