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圈“分手”风波:元戎启行硬刚传闻,Smart销量困局藏玄机
近日,智能驾驶供应商元戎启行与奔驰Smart的合作传闻引发轩然大波。有自媒体爆料称双方合作因“技术不达标、服务跟不上”已终止,元戎启行却火速辟谣,直指报道“纯属捏造”,并已报警维权。这操作你品,你细品——商业合作闹掰直接上刑侦,智能汽车圈的火药味儿真不是一般浓!
“假消息”三字甩出,元戎启行寸步不让
面对“感知项目量产即终止”的指控,元戎启行态度强硬:报道内容严重失实,自媒体甚至未向双方核实。目前深圳警方已介入调查,涉事文章因“内容失实”被强制删除。公司更放话要追究造谣者民事及刑事责任,维权决心可见一斑。更值得注意的是,元戎启行强调商业化进展顺利,今年已实现十万台量产目标,与长城、Smart等主机厂合作仍在推进,本月还将发布新模型——这哪像“被分手”的样子?
Smart销量“跌跌不休”,技术合作疑云重重
反观Smart品牌,市场表现堪称“压力山大”。2024年全球销量虽微增7%,但中国区销量暴跌近两成至3.3万辆,远未达5万辆目标。今年6月,精灵#1、#3、#5三款车型月销合计仅3600余辆,促销政策也难挽颓势。销量泥潭中,Smart急需智能驾驶技术提升竞争力,此时被爆“嫌弃供应商”,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是技术真不行,还是销量压力下急于“甩锅”?
车企自研VS供应商合作,行业博弈进入深水区
这场风波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残酷现实。车企高喊“全栈自研”抢占灵魂,但数据却很诚实:2024年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城区NOA功能超八成依赖供应商方案。地平线CEO余凯一针见血:“用户只认体验好坏,20%车企自研,80%拥抱供应商才是终局。”
供应商的日子更不好过——前期投入动辄上亿,回报却全押在车企销量上。车卖不好,供应商可能血本无归。元戎启行与Smart的争议,正是这场“既要技术掌控又要成本控制”博弈的缩影。
当智能驾驶从“炫技”走向“实用”,车企与供应商的博弈已进入深水区。元戎启行报警维权是捍卫名誉,Smart销量困局是市场警钟。这场风波背后,藏着整个行业转型的阵痛:与其纠结“灵魂归属”,不如专注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毕竟,消费者买单的从来不是技术标签,而是安全、好用、性价比高的出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