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我在深圳出差两周,见了不少车企供应链的朋友。路面上,白色SUV和蓝色轿车,几乎每辆都有那小小的黑色旋转盒子——激光雷达。最近一次跳槽的李姐告诉我,她从贴膜转到装雷达,月薪多了四千块,孩子暑假总算能去海边玩了。
这事儿,开始也没那么确定。我心里嘀咕:激光雷达,不就是玩自动驾驶的高科技?什么时候成了卖车的必需品?但老板们的电话我一个一个打过去,据说这玩意想省都难。因为L3级别自动驾驶这个试点,原来5个城市,现在20个,覆盖率翻了几番。没装雷达,不拉下这个牌照,车就卖不动。
你别说,这激光雷达的价格也跌得狠。几年前动辄上千美元的神器,今年行情低到估摸着才两百来块钱一台。哪怕按500美元算,差不多也就是家里换套沙发的钱罢了,但是这个钱必须得花,省不得。毕竟,试点城市的那些车管所,定政策不是我爱你就给的。
我还问李姐:这技术弄起来难不难? 她苦笑:刚开始傻眼,整体装配不比贴膜简单,但人手需求大,流水线三班倒,有活干也养家。 外加这行业还有点意思,大疆把同款雷达放在无人机上,帮老乡测地界,十块钱一亩地,比人工值钱得多。听着挺神奇,可算不算新型农机具,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汽车,宝马最近把雷达订单交给禾赛,美国经销商也说了,中国货真的便宜又好用。刚看了下笔记,禾赛的出货量在2023年翻了两倍,背后是供应链的大规模扩产和精细化管理。老外也知道有性价比,还不全是便宜无质感。老客户回头率高,保值率也稳,粗略算下,搭载激光雷达的车,比同价位不装的车,新车后三年残值高出5-7个百分点,这给销售带来很大加分。
但这里还要打个补丁,别以为激光雷达一装,自动驾驶就稳了。实际情况没那么乐观。这技术就像早年的手机信号塔,建了多了覆盖好,信号才不掉链子。激光雷达单独看是眼睛,但还得有大脑——算法和算力配合,环境感知才能准。很多车企还在琢磨怎么把相机、雷达、超声波的数据融合,装雷达只是第一步。
抽个时间打电话给一位在某新能源车企搞研发的朋友,他说:我们厂的激光雷达得集成进整个操作架构,控制逻辑复杂得多。别以为换个雷达模块就是自动驾驶升级,这只是安全合规的敲门砖。我默默点头,这个复杂度差点没让我想重新学一遍传感器融合理论。
还有一点挺酸的:想起前阵子试驾一台同价位的国产电动车,没装激光雷达,依靠传统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做 L2+自适应巡航,实际用起来刹车晚了半秒,那种心跳得蹦得厉害——同样是3万块级别,新雷达车安全感真是高出一大截。车主更直观:感觉就像多了双眼睛,路不好看都能先反应。
这就带出一个新问题:如果没装雷达,基本就等于卡在技术入门关,销量下滑是必然。但这还能带动整个供应链链条的积极性——芯片厂、传感器、软件卖方都开始抢单。厂商之间的博弈越发激烈,没排除明年爆出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少二线供应商估算,明年激光雷达需求会暴增40%-60%,产能拉满,缺料恐怕比芯片还严重。听起来很头大,不知道你们身边装雷达的车多吗?
这还不算完。装雷达拉动了车价上涨,普通消费者会不会抗拒?据我调研的样本,平均涨价在3000-5000元。对刚需家庭来说不算小,但相对五年内少几次长途打车费用好像也说得过去。谁知道呢,毕竟购车压力和日后油耗/补贴差别也影响大。
我还记得跟李姐聊天,她说:你说技术升级是好事,但也挺烦,有时候发现漏装一台,整条生产线得重检。心态不能崩。我能理解,这手艺活儿其实挺吃力,流水线上的惊险和温度感,你没经历别想象。
激光雷达真的就是未来吗?会变成汽车必须配备的鼻祖,还是被新技术迅速替代?深夜刷论坛,看车友们的吐槽和期待,感觉好像又回到十几年前智能手机刚起步时,谁也说不好哪家会垄断。
车顶上的小盒子,看起来不起眼,却重塑了研发路线图、供应链协同和市场分配规则。没人敢晚一步,更没人能轻易撇开它。下一步究竟是走向深度自动驾驶,还是几经折腾子虚乌有?我倒挺好奇,你觉得激光雷达未来三年内会成标配吗?还是某个突然冒出的新传感器会一夜颠覆?找个时间咱们再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