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风光无限 中国份额寥寥
韩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可谓是一帆风顺呀。拿2024年的数据来说,现代卖出了414万辆,起亚则有309万辆,总共达到723万辆,和去年比,下降不到0.1%,在整个车市都在放缓的情况下,这表现,挺稳当的。
特别是在美国市场,现代和起亚的销量都挺给力,卖出了84万辆,电动车Ioniq 5和EV6特别受欢迎,帮了不少忙。欧洲方面,起亚的Sportage出口超过30万辆,靠着本地化生产,关税啥的都能扛得住。韩国国内市场方面,2024年的新车销量有163.5万辆,虽然比去年少了6.5%,但现代和起亚依然占据主要份额。进口车里,来自中国的品牌也开始崭露头角,可韩国车依旧是第一把交椅。
2025年刚开局就挺猛的,1到9月现代卖出了311万辆,起亚也有237万辆,估计全年能突破700万辆。韩媒总爱拿这些数字吹嘘,《每日经济》三月份那篇报道列了一长串,现代已经排全球第三,起亚紧跟在后。在北美、欧洲、拉美,随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反过来看咱们中国,情形可就差别大了。2023年韩国产车在中国卖了28万辆,到了2024年,数字又掉到大约25万辆,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3%滑到了不到1%。现代在国内的零售量是15.7万辆,比去年大减了35.5%,起亚在国内的销量也就十来万辆左右。到2025年的前九个月,情况更糟,仅卖出18万辆,市场份额也降到了0.8%。
当前中国车市全年销量突破3000万辆,到了2025年上半年已超过1500万辆,比亚迪单凭一家公司就卖出了214万辆,长安也达到了120万辆左右。至于韩国车嘛,基本就徘徊在边缘地带,经销商的库存堆得都快顶不住了。
韩媒自己也挺纠结的,在《每日经济》的评论区里,网友们也直言不讳:为什么德系的大众一年能卖180万辆,日系的丰田还能达160万辆,韩国车却卡住了?这真不是实力不行,主要是没对上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韩国车在全球市场表现不错,原因还得说他们擅长本地化操作。在美国,他们推的是大型SUV,欧洲市场上则做混动技术,玩得挺溜的。可到了中国,最早靠合资品牌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到了2016年,销量达到114万辆,占据10%的市场份额,那会儿索纳塔和途胜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到了2017年,萨德事件一发酵,市场的份额直接从8%跌到5%,民间情绪的影响可是挺大的,销量也跟着急剧下降。韩媒分析说,这个事件成了转折点,但归根结底,韩国车没能及时调整策略,产品线早就显得有点老旧,而且新能源方面起步晚,也让他们错失了更多机会。
要细琢磨,德系和日系车为什么受欢迎?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这类中低端车型,耐用又省油,剩值还挺高,咱中国人在买车时其实就是图个踏实。韩国车呢,早些年依靠外观和空间吸引眼球,比如Elantra、K3看着挺时尚,但技术上也就那么回事,没有啥特别的杀手锏,竞争力没那么强。
荣耀全球排名第三,可在国内依旧难获喝彩,韩媒报道也点明,现代起亚在中国的工厂走过场,年产能由165万辆降到45万辆,北京现代的产量也缩减不少,去年年底工厂卖掉了16.2亿,沧州厂已经停产,顺义二厂的利用率也才50%罢了。
这可不是天灾,是人祸啊,韩国车企一直觉得中国市场还能靠以前的老本混日子,可是本土品牌可不答应这套。海外表现再好,没有中国这块肥肉,全球第三的宝座也会变得不那么稳当。韩媒那句“德国、日本都行”,听起来怪酸溜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懂中国市场,而韩国车总是慢半拍,跟不上节奏。
本土品牌崛起 韩系空间压缩
这几年中国车市变化得飞快,就像坐上了火箭似的。本土品牌从追赶变成领头羊,到了2024年,市场份额超过一半,新能源的渗透率也突破了40%。比亚迪卖出186万辆,拿下冠军,长安紧跟在后,达到了150万辆,而吉利、长城、奇瑞这些品牌也纷纷崭露头角,一个个都在拼速度。
2025年前六个月,比亚迪已经卖出了214万辆,全年冲刺460万辆的目标也挺明确,而长安在中东的出口也突破了20万辆。这些成绩不是随便说说的,都是靠扎实的电池技术和本土化的供应链一块搭出来的。
刀片电池不仅安全又续航强,CS75故障少,表现也不错,星越L的智能语音流畅,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4S店里人都排队,销售额也一个接一个。至于韩国车,中低端市场已经被挤得满满当当,高端线又离奔驰宝马还差点距离。现代Kona、起亚Sorento想拼用料和调校,但底盘反馈不清楚,提速还慢,试驾一圈下来,消费者都不好意思买账,直接摇头走人。
韩媒《每日经济》的评论区直戳要害:韩国车技术普通,没啥拿得出手的绝招。以前韩国车靠外观和空间吸引人,像途胜的前脸很犀利,Carnival是七座大空间,大家都喜欢。但现在国内车厂都学会了这些,还不断提升配置。比如吉利帝豪价格挺实惠,传祺GS8的语音识别快得让人惊喜,零跑C11还能实现自动泊车。
韩国车在新能源转型上面挺慢的,快到2024年,电动车的占比依旧很低。像Ioniq 5在充电方面问题不少,一插上就显示错误,兼容性差。而比亚迪汉EV充电就顺畅得多,连接的时候很稳妥,毫无费劲儿。供应链方面也遇到麻烦,韩国零配件价格高得离谱,北京现代的降本谈判没啥进展,总部固执死守,合作关系也出现了不少裂痕。结果就是,库存堆积如山,经销商不得不打折抛售,K3的海报贴满了门店,顾客看了一眼就转身瞅五菱星光去了。
这压缩的局面可不是一天就搞出来的。自从2017年起,本土品牌车型更新换代速度快得让人咋舌,到了2022年,比亚迪的销售就超过了韩系车,到了2024年更是拉开了两倍的差距。韩国车在中高端市场没什么亮点,Sorento和X5比起来动力都挺平庸;低端市场压力大,大众桑塔纳和卡罗拉稳坐销量榜第一,韩国的Elantra空间不错,但油耗相对偏高。
韩媒分析说,自从萨德事件之后,市场情绪变得不太好了。韩国车企没能深入本土化发展,产品更新也跟不上节奏。现代在2024年关掉了部分生产线,工人还在拆设备,供应商的卡车也是空载跑。悦达起亚靠出口增长了49%,但在国内零售就显得不怎么样。话说回来,中国市场那么大,总销量有2700万辆,可韩国车今年只卖了35万辆,份额不到1.3%,如今还更加低了。
德系和日系车,能走得这么远,是因为他们合资时间长,技术传承也快。像大众ID系列的新能源骑火箭似的火了,丰田的混动省油得不得了。至于韩国车呢,老想着照搬别人的路子,却忽视了中国的速度。中国市场的崛起,是早晚的事儿。韩国车空间变小了,韩媒的那些问题也就明摆着:不接地气,难怪进不了中国市场。
转型阵痛加剧 未来路在何方
韩国车在中国这块地盘上越搅越疼,到2025年上海车展,现代起亚竟然首次缺席,把展位让给了本土品牌,而宝马和丰田的人流依旧多得不得了。销量也是不断下滑,今年前九个月才卖出18万辆,市场份额只有0.8%。北京现代仁和厂在四月挂牌,产能又减少了一遍。经销商也纷纷关门,广州天河的门被锁链缠住,杭州的店换成了二手车。
韩媒报道,现代公司调高了2025年的营收预期,可利润这块却调低了,全球目标是到2030年卖出555万辆,但在中国市场遇到大麻烦。起亚K4正大甩卖,顾客逐渐流向零跑。这一轮的苦痛从2017年萨德事件开始就没停过,市场份额直腰斩,接着新能源浪潮一波接一波,本土品牌抢得先机,韩国车在电动方面慢半拍,供应链也不够强。
未来啊,韩国车企得好好想想路怎么走。全球市场还算稳定,2025年现代预计能卖出414万辆,起亚的话大约是321万辆,要知道,不进行本地化的话,想在中国市场挤进份额,几乎没戏,可能还不到2%。韩媒建议啊,应该多推一些大众化的电动车,联合其他竞争对手一起拼,现代呢,计划用占1%的市场份额来换取大概6万辆的销量。悦达起亚在第一季度卖了5.66万辆,靠着混动车型撑场,但整体表现还是不算太强。
中国市场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一旦失去了,基本就等于自己把手砍了似的。韩国车呀,要向德日看齐,搞好合资企业,技术也得放开一些。北京现代现在还排第三,改造电驱系统得加快速度。出口到中东、东南亚的量大概在5万辆左右,天津港的集装箱吊装设备也要跟上。要在国内零售方面补足短板,才能稳住局面。
其实呢,本土品牌的输出可是挺猛的,到了2025年,比亚迪海外销量预计能达到70万辆,欧洲市场排第一,长安在中东也有20万辆的销量。要是韩国车不加快步伐,逐渐边缘化的局面就会越来越严重。韩媒那标题也挺有意思的,酸中带点醒悟:去德国、日本那边“取经”,也是因为他们懂得变革,而韩国车的转型阵痛,得咬紧牙关挺下来。
未来的走向,还得看他们在本地化上的速度有多快。中国市场对实力派可是敞开了怀,如果韩系车能跟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潮流,说不定还有希望。要不然,咱们荣耀这个全球第三的品牌,可能就只剩海外的光彩了。在中国车市,讲究的就是公平竞争,拼实力谁赢谁输,韩系车得赶紧醒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