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潜在的碰撞事故前,这套系统正悄然成为你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危险逼近,驾驶员还未反应过来时,汽车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已悄然介入,在刹那间刹停车辆,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这样的场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驾驶生活中。
AEB作为一项关键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近年来因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多位车企大佬的隔空争论而备受关注。但它并非随着新能源汽车出现才诞生,而是汽车安全技术演进中的必然产物。
01 什么是AEB?
AEB,全称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一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它通过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前方道路环境。
当系统发现与前方车辆、行人或其他障碍物存在碰撞风险时,它会通过声音、视觉或方向盘振动等方式警告驾驶员。
如果驾驶员未能对警告做出及时反应,AEB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进行刹车,从而避免碰撞或降低碰撞速度。
AEB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
传感器如同系统的眼睛,持续收集车辆周围环境数据;控制器则像大脑,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并做出决策;执行器则负责最终实施制动。
02 AEB的发展历程
AEB技术并非新生事物,它经历了从早期的预警提示到现今的主动制动辅助介入的演变。
随着技术进步,AEB系统的反应时间更短,制动更加精准。
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已开始强制要求车辆安装AEB系统。欧洲、美国、日本均通过了相关强制法规。
在中国,2025年5月,强制性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已完成起草并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该标准将替代现行国标GB/T 39901-2021,由推荐性转为强制性,且适用范围从M1类乘用车扩展至N1类载货汽车。
03 AEB的工作原理与技术类型
AEB系统的核心原理是计算TTC,即碰撞时间。TTC指的是基于当前车辆的行驶速度和与前方物体的距离,计算出两者发生碰撞所需的时间。
控制模块会比较安全距离与TTC是否低于系统设置的阈值。一般情况下,系统会先进行安全预警。
如果驾驶员未采取有效制动措施,且安全距离与TTC超过极限值时,系统就会强制介入采取紧急制动。
根据适用场景的不同,AEB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低速AEB系统:专为城市驾驶设计,可对其他车辆做出反应,扫描范围通常为车辆前方8至10米,能在30至5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防止碰撞。
高速AEB系统:使用远程雷达,可探测到前方200米以内行驶的其他车辆。
行人防撞系统:采用摄像头结合雷达,通过行人的形态和特征来探测行人,并通过计算速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危险。
04 AEB的性能差异与技术挑战
不同车企的AEB系统在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传感器配置与算法策略的不同。
目前主要的感知方案有两种:一是特斯拉代表的纯视觉方案,仅使用摄像头;二是多数车企采用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整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
AEB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传感器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在雨雪、雾霾等极端天气中,雷达、摄像头可能会失效。
系统也难以准确识别静态物体。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预警与刹停影响驾驶体验,静态障碍物信号通常会被系统过滤。
误触发也是AEB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上海市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就收到多起消费者反映,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辅助系统突然介入刹停车辆引发不适的咨询投诉。
05 AEB的实际效果与测试表现
多项研究证实了AEB的安全价值。根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数据,AEB技术可以避免20%的撞车事故。
欧洲NCAP的调研结果显示,装备AEB之后车辆能减少27%的事故。澳大利亚政府2013年的一项研究还发现,AEB可以防止35%的追尾事故,并减轻53%的碰撞。
近期多家媒体进行的AEB测试揭示了不同车型在这一技术上的表现差异。
在一项测试中,新款智界R7在面对道路石块时,能够提前发出提醒并通过AEB全力制动稳稳刹停。而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在同一测试中均未出现任何提醒与制动动作。
06 AEB的未来发展趋势
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为AEB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云支持自动紧急制动(C-AEB)通过路侧感知设备实时获取道路动态,由云控平台完成全局风险研判与决策。
测试显示,C-AEB可以比单车AEB提前发现风险,向车端发出预警和减速指令。
例如,在“消失的前车场景中”,基于路侧感知数据,云端能提前1秒预测到碰撞风险并发出指令,而单车智能系统一般只能在视野开阔后才能发现风险并开始制动。
AEB系统也在向更广泛的场景扩展。中国的AEB新标准增加了对行人目标、自行车目标、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目标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能力考核。
07 理性看待AEB的能力边界
尽管AEB技术不断进步,但我们仍需理性看待其能力边界。上海市消保委特聘专家浦维达教授强调,AEB系统不能代替安全意识。
再先进的AEB系统也难以覆盖所有复杂多变的驾驶场景。
浙江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汪英来也指出,个别车企宣称的“代客泊车”成功率99%,仍存在安全隐患——“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失败概率,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是生与死的差别”。
因此,工信部近期会议要求各车企严禁夸大智驾宣传,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
目前,“全程0接管”、“自动驾驶”、“端到端”、“代客泊车”等宣传用语已被禁止使用。
最新测试数据显示,搭载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C-AEB系统,能比单车AEB提前1秒发现风险并发出预警。在城市道路上,这1秒的差距,往往就是避免追尾事故的“黄金1秒”。
AEB技术仍在不断进化,但从方向盘到你脚下的踏板,最终的安全责任始终在你手中。正如专家所言,“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是任何一个有底线的车企最起码的良知”。
要不要我帮你进一步梳理文章核心知识点摘要,方便快速抓取关键信息?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公众号。
声明: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