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态电池追赶日本,日产丰田1.5万亿豪赌或落空
这两年,新能源圈子里谁还没在群里听过固态电池的事儿?前阵子我去修车店换胎,师傅边抽烟边念叨:“你们这些年轻人,就盯着那新技术,看着像个宝,其实量产才是硬茬。”说实话,这种碎碎念挺有道理。尤其最近,日本和中国在固态电池上暗地较劲,比起以往那些锂电、磷酸铁锂的争吵,这次气氛不一样。
去年底,我记得日产先跳出来,说全固态研发成功了,要2028年就能量产。消息一出,我那开比亚迪的邻居小刘都开始琢磨是不是要等等新款。“听说充一次只要十分钟?”他嘴上这么问,其实心里也打鼓。毕竟之前丰田也吹过,说搭载固态后续航能破千公里——不过这种参数吧,在我们车友群都是“销售顺嘴一提”,真用起来咋样,还得等实际装车才知道。
中国这边其实反应挺快。我有个朋友做新能源供应链,他去年跑了一趟北京,说院士欧阳明高牵头搞了协同创新平台,还拉政府投了60亿进去。他跟我讲:“别看专利现在还没日本多,但咱申请速度杠杠滴。”果然,今年国轩高科就宣布实验线建好了,都开始预量产路测。据说他们那个“金石”系列合格率已经冲到九成。我去查了一下股价,上个月国轩高科涨得厉害,连利元亨都翻倍了。这种资本动作啊,在行业微信群天天有人晒图,有点像炒房似的热闹。
其实用惯传统液体锂电的人,对安全性还是有点执念。我表哥前几年买了一辆老款纯电SUV,一到冬天续航掉半截,他直骂娘:“啥时候不用怕自燃,也不用担心掉容量,那才叫省心!”所以大家对全固态抱希望,不光是为了参数,更是盼着别再遇见高速服务区抢充桩那种尴尬场面。
日本这回是真下本钱。据业内传闻,他们砸进去了1.5万亿日元——大约800多亿人民币吧——从材料、设备到政策一路梭哈。但你要问成果咋样嘛……其实早在2011年东京工业大学Kanno教授搞出硫化物路线后,日本企业专利占比直接飙到了55%。可惜近五年,中国企业追得太猛,仅今年就申请了近三千项相关专利,是日本三倍。而且不像以前堆数量,现在很多都是发明型,不是随便凑数那种。
还有一点平时大家聊的不多,就是技术路线分散带来的好处。有次喝茶碰见做材料研发的小赵,他感慨:中国不光押硫化物,还有氧化物和聚合物三条路一起走。“你看宁德时代、赣锋这些老牌,全力推硫化物;清陶能源、卫蓝又死磕氧化物;聚合物方向孚能科技也没闲着。”他说这样一来,“谁突破快谁吃肉”,不像日本基本只押一个方向。所以现在宁德、比亚迪都把目标定在400Wh/kg以上,据说孚能甚至摸到了500Wh/L。有些厂商还加装主动温控系统,就是防止极端天气性能衰减,用料更狠,不过维修成本可能会上升,小区微信群有人吐槽配件贵死个人……
但最让人唏嘘的是产业链和市场基础。今年初广汽埃安宣布2026年小批量装车,比华为系提前一年。一汽、吉利也是同步推进。不少国产品牌甚至考虑把部分车型转向混动+固态方案,有师傅调侃:“以后修纯油机活儿越来越少喽!”而丰田原本定2027量产,被压力逼到提前一年,可到底规模能不能铺开还是悬念。在我们县城修理厂门口,经常看到老头们讨论,“燃油车还能撑几年?”实际情况就是,日本主力还是靠燃油养活几百万人,转型慢半拍,大多数新品停留在试制阶段或者展厅展示,很难落地成批卖给普通用户。
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3100万辆,这数据不是随便编出来的,小区物业停车场每晚插满充电枪,有时候还会因为功率限制跳闸(物业阿姨骂声很响)。智能驾驶、新座舱那些花活也卷疯了。不过关于事故方面,新动力系统确实减少了一些自燃案例,但偶尔仍会遇见软件故障导致锁死或者误报警告灯,上个月隔壁王叔家蔚来突然弹窗提示“动力受限”,结果只是传感器脏了点灰……
最后再提一句,日本媒体自己都承认:汽车领域已被中国甩开距离。哪怕佐藤恒治亲口讲“单靠新型电池造不出更好的汽车”。这个观点,在我们群里倒没人反驳,因为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体验,而不是哪个国家拿多少专利。最近几个二手市场老板私下聊天,都建议客户观望一下下一代国产纯电车型,“等看看有没有全新的续航表现。”
哦对,还有个冷门八卦:据销售透露,新款带主动均衡管理模块的中试版车辆刚上市不到两周,就被一家北方出租公司团购走几十台,说是冬季运营效果不错。这类细节外面很少报道,但对于行业发展也许正是一颗微妙信号灯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维修师傅闲聊、电动车主微信群讨论及部分公开新闻报道与官方发布信息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