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池增程车:盛宴下的供应链暗雷!

大电池增程车:盛宴下的供应链暗雷!-有驾

增程车主的日常:电量还剩40%,充电站排队,切换燃油一看油耗,心头一紧。这是当下新能源车主的真实写照。

清晨的上海内环高架,一辆增程SUV电量显示还剩40%,导航提示前方充电站需排队30分钟。车主犹豫了:切换燃油模式?瞥了眼油价显示牌,95号汽油已突破8元/升。

数据显示,超过91%的增程车主日常使用纯电模式,发动机仅在长途或低电量时介入。当车企纷纷推出纯电续航超400公里的增程车时,一场关于电池容量的军备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

01 市场热潮:大电池成增程车新卖点

2025年,增程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1-7月,国内增程车累计销量64.6万辆,同比增加12.1%,占新能源车销量的9.97%。曾经坚持纯电的车企如小鹏、极氪、智己、小米等,纷纷宣布增程产品计划。

新发布的增程车型电池容量令人咋舌:智己LS6增程版配66度电池,纯电续航450公里;小鹏G01增程版续航430公里;昊铂HL增程版也能跑350公里。这些数据已逼近甚至超过部分纯电车。

与2021年主流增程车纯电续航仅150公里相比,2025年300公里以下的新增车型已成少数派。这场电池容量竞赛背后,是车企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捕捉。

大电池增程车:盛宴下的供应链暗雷!-有驾

02 供应链风险:电池成本与资源的双重压力

大电池趋势下,供应链风险日益凸显。电池是整车中成本占比最高的单一部件,约占整车总成本的40%。按照当前每度电700-1000元的成本估算,每增加50公里纯电续航,意味着几千元以上的制造成本提升。

碳酸锂价格曾从2021年初每吨5万元上涨至年末50万元以上,涨幅超过十倍。这种价格波动让车企面临巨大供应链风险。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如同过山车,让车企难以预测成本。”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早在2019年就预言了电池成本危机,如今这一预言已成现实。

03 能效悖论:重量增加与能耗上升的恶性循环

大电池带来的不全是好处。中汽研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下电耗上升5%-8%,馈电模式下上升8%-10%。这意味着电池变大带来的不是体验线性增长,而是能耗的快速堆叠。

一位武汉的理想L8 Ultra车主坦言:“每天通勤就50公里,230公里的纯电续航几乎用不上。电池太大了,充电时间长,即便是快充也要一小时。”在缺乏高频长途需求的场景里,大电池反而成为“用不上”的冗余。

增程车在高速工况下的能效问题同样突出。测试显示,某主流增程车在120km/h巡航时实测油耗达8.9L/100km,远超同尺寸燃油车。系统综合效率仅28-33%,远低于混动车直驱模式。

大电池增程车:盛宴下的供应链暗雷!-有驾

04 资本博弈: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的抉择

资本市场对增程车表现出复杂态度。一方面,电池板块在A股市场表现活跃,派能科技等电池企业股价大幅上涨。另一方面,车企在增程领域的投资决策背后有着明显的成本考量。

采用增程技术可显著降低电池采购压力。以零跑C11为例,纯电版本电池搭载数量是增程版的2倍。改为增程后,一台纯电动车的电池可满足两台增程车需求。这对面临亏损的新势力车企至关重要。

这种“降维盈利”策略也带来问题:增程系统成本较低,但市场上增程车价格并不便宜。分析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10款增程车中8款价格超过30万元,存在明显的价格虚高。

05 未来路径:固态电池的降维打击

面对固态电池技术的加速发展,大电池增程车面临生存考验。行业专家预测,若2028年固态电池量产,纯电车续航将突破1000公里,增程车的“续航优势”将彻底瓦解。

摩根士丹利预测,固态电池普及将导致增程车市场份额在2030年萎缩至8%。这意味着当前大电池增程车的繁荣可能只是技术过渡期的特殊现象。

未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是供应链整合能力与技术前瞻布局的双重较量。车企需在短期市场利益与长期技术战略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在技术路线变革中被淘汰。

放眼全球市场,特斯拉已开始布局无稀土电机技术,比亚迪宣布钠离子电池量产在即。电池技术的革新速度远快于市场预期。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多条技术路线正在平行发展。

屏幕前的你,如何看待这场大电池增程车的狂欢?你会为“一周一充”的便利性承担潜在的成本与风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与体验!

#大电池才是增程车的最优解吗#
大电池增程车:盛宴下的供应链暗雷!-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