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好好聊一聊。
说起合资车,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不是觉得就是国外品牌出技术、出设计,然后拿到咱们中国来生产,最后卖给我们中国人?
这么多年,这条路子好像已经成了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是,就在前不久,这个规矩被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牌——日产汽车,给亲手打破了。
他们宣布,要把咱们中国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汽车,正儿八经地卖到海外去。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挺新鲜,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风向真的变了?
事情的起因是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日产汽车搞了个发布会,宣布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字叫“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
听起来好像就是个普通的贸易公司,但关键信息藏在细节里。
这家公司,是第一家由外国汽车公司在咱们国家牵头成立的、专门干整车进出口业务的合资公司。
说白了,以前的合资公司主要是为了“引进来”,把国外的车拿来本地生产;而现在这个新公司,明摆着就是为了“走出去”,要把中国的车卖到世界各地去。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构成。
日产中国占了六成股份,是主导方,而咱们的东风汽车集团占了四成。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不是日产单方面的一个决定,而是跟合作了二十多年的老伙伴东风汽车一起商量着干的大事。
这就不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的关系了,而是变成了“咱俩合伙,一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模式。
这种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角色转变,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可比成立一家公司本身要大得多。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车,能让日产这么有信心,敢开这个先河呢?
答案是两款车,一款叫N7,另一款叫锋坦Frontier Pro PHEV。
这两款车可以说是这次事件的核心。
咱们先说说这个N7。
这款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身份——一款完完全全在中国本土开发的新能源汽车。
这句话的分量非常重。
它意味着,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到车辆的智能系统,再到各种零部件的调校匹配,整个过程都是由咱们中国的团队主导完成的。
它不再是日本设计师为了适应全球市场而做出的一个“通用版”,而是咱们中国的工程师,根据中国这个世界上竞争最激烈、消费者要求最高的市场,精心打造出来的一款“特供升级版”。
具体来看,这款车在智能化方面下足了功夫。
它用了国内顶尖的自动驾驶方案公司Momenta提供的驾驶辅助系统,车里的中控大屏用的是高通8295P芯片。
可能大家对这些技术名词不太熟悉,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学生,不仅请了全国最好的辅导老师(Momenta),还用上了最新款、运算速度最快的文曲星(8295P芯片)。
这样的配置,在国内的新能源车里都算是第一梯队的。
日产愿意把这些中国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在自己的新车上,说明他们非常清楚,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如果还抱着老一套不放,是根本行不通的。
更重要的是,这款N7据说已经做到了单月交付量超过一万台的成绩。
这个数据在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里,含金量极高。
能在如此“内卷”的环境里杀出重围,得到上万名消费者的认可,这本身就是对产品力最好的证明。
一款经过了中国市场严酷考验的优等生,把它拿到海外市场去竞争,日产心里自然是有底的。
再来看另一款车,锋坦Frontier Pro PHEV。
这是一款插电混动皮卡。
皮卡本来就是日产的强项,在全球都很有名。
但这次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款在中国设计、研发并生产的插电混动车型。
为什么要把研发放在中国?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插电混动这个技术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咱们自己的品牌,像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已经把这项技术玩得非常成熟,不仅性能好,而且成本控制得也相当出色。
日产在中国研发这款车,就相当于直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利用中国成熟的技术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造出一款既先进又具有成本优势的全球化产品。
这款车从立项开始,瞄准的就是全球市场,为那些喜欢户外活动的消费者量身定制。
先在中国这个“技术高地”完成孵化和验证,再通过日产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卖出去,这步棋走得相当聪明。
所以你看,无论是纯电动的N7,还是插电混动的锋坦,它们的出现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和生产国了。
它正在快速转变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源头。
过去,我们是学习者和追赶者;现在,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个赛道上,我们已经有了跟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潮流的实力。
除了这两款要出口的车,日产在进博会上还展示了一款装了华为鸿蒙系统的天籁轿车。
这件事同样意义非凡。
把我们中国的操作系统装在自己最经典的车型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本土化”了,而是深度融入中国技术生态的表现。
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日产承认在智能座舱这个领域,华为鸿蒙系统所能提供的用户体验,可能比他们自己原有的系统要更好,也更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看,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日产成立进出口公司,并计划出口中国研发的车型,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商业决策,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调整。
这背后,是日产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更是对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
回想二十多年前,日产和东风的合作,是中国汽车行业合资模式的一个典范。
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学习对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汽车行业进入了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不仅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市场,还培育出了全球最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最活跃的科技创新生态。
面对这种变化,继续沿用老方法,只会被时代淘汰。
像日产这样,主动调整姿态,从“技术输出方”转变为“技术合作方”,甚至是“技术引进方”,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中的一个创新基地和出口枢纽,这才是真正有远见的做法。
这不仅对日产有利,也为中外合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共赢的新路。
这件事也让我们普通人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是真的强大起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