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惊心动魄的翻盘、令人心碎的惜败,到剑拔弩张的对抗、最后一圈定胜负的冠军之争,F1赛场从不缺难忘瞬间。
受《F1:极速狂飙》电影启发,以下10个真实故事,个个都堪称“自带剧本”的精彩篇章。
尼科·霍肯伯格(Nico Hulkenberg)的F1首座领奖台:2025年英国大奖赛
多年来,尼科·霍肯伯格(Nico Hulkenberg)一直是F1赛场的“无冕实力派”。职业生涯中,他曾效力于8支车队:2012年巴西大奖赛上,他曾领跑数圈,却因后期撞车错失领奖台机会;2010年巴西大奖赛,他夺得杆位,最终却只获第八;2013年韩国大奖赛、2014年巴林大奖赛上,他也曾无限接近领奖台,却屡屡失之交臂——有时差的是短短几秒,有时则是命运的残酷捉弄。
到了2025年,一项数据既令人揪心,又广为人知:他参赛238场,从未登上过领奖台。2015年,他赢得了久负盛名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天赋总算得到了些许认可,但直到2025赛季开始前,F1领奖台这一“圣杯”仍与他无缘。
随后,银石赛道迎来了他的第239场比赛。
周日大奖赛开战前,这位德国车手的周末并不算顺利——他以并不理想的第19位起步。但“雨战转干地”的赛道,总能催生意外惊喜。
比赛初期,霍肯伯格做出了关键的“神操作”:第9圈雨势加大时,他不顾车队指令,坚持进站换上全新半雨胎。当时他正处于第10位,却是全场唯一选择进站的车手,这一决策直接让他跻身领奖台竞争者行列。
比赛后期,他一度稳居第三位,还顶住了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驾驶的法拉利赛车的猛烈追击,守住了领奖台席位。“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们做到了……我的天!”无线电里传来他颤抖的声音。
领奖台上,手握奖杯的他笑得像个“破除了诅咒”的人。14个赛季的遗憾与错失,最终凝结成这一秒的喜悦。下一个目标?站上最高领奖台?让我们拭目以待……
皮埃尔·加斯利(Pierre Gasly)的救赎之战:2020年意大利大奖赛
2019赛季初,法国车手皮埃尔·加斯利(Pierre Gasly)从红牛二队( Toro Rosso,现更名为“红牛车队”)晋升至红牛车队时,曾满怀期待。但和马克斯·维斯塔潘(Max Verstappen)的多位队友一样,加斯利的表现并未达到自己和车队的预期。
F1赛场向来残酷,车手证明自己的时间有限。2019年赛季中期休赛期,加斯利被红牛车队降级,重新回到红牛二队。作为一位天赋出众且勤奋的车手,一场亮眼的成绩对他的士气和自信心至关重要。
2020年,红牛二队更名为阿尔法·托利车队(AlphaTauri)。意大利大奖赛上,加斯利以平平无奇的第10位起步,当时他驾驶的赛车,在那个赛季里从未接近过领奖台。但蒙扎赛道的戏剧性,却成了他书写传奇的舞台。
比赛初期,加斯利的表现并不起眼,直到安全车出动期间,他抓住完美时机进站——而就在片刻后,领跑的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因驶入关闭的维修通道,被处以“停站罚时”。
随后,查尔斯·勒克莱尔(Charles Leclerc)发生严重撞车事故,比赛触发红旗。重启后,加斯利跃居第二位;汉密尔顿执行罚时后,他顺势升至首位。
从那时起,加斯利的比赛变成了一场“高速生存战”。卡洛斯·塞恩斯(Carlos Sainz)驾驶的迈凯伦赛车迅速逼近,但最终,两人冲线时的差距不足半秒。加斯利成为24年来首位夺得F1大奖赛冠军的法国车手,他对着无线电嘶吼:“我的天!我们刚刚做到了什么?!”
2019年的失意过后,他将“被弃”转化为“证明”,用胜利回击了所有质疑者。
罗伯特·库比卡(Robert Kubica):从冠军热门到F1终极翻盘王
2006赛季,效力于宝马索伯车队(BMW Sauber)的罗伯特·库比卡(Robert Kubica)一踏入F1赛场,就迅速崭露头角。仅参加第三场比赛,这位波兰车手就登上了领奖台;2008年,他在加拿大大奖赛上夺得职业生涯首个分站冠军。2011赛季前,甚至有传言称,他有望在2012赛季加盟法拉利车队。
但2011年2月,休赛期参加拉力赛时,库比卡遭遇严重撞车,右前臂几乎被切断。他的右胳膊、手部、肩膀和腿部多处骨折,伤势严重。尽管手臂最终保住,但他不得不缺席2011年整个F1赛季,重返赛场的可能性看似微乎其微。
库比卡的传奇翻盘始于2013年:他先回到拉力赛赛场,随后又涉足运动跑车赛事。2019年,他克服重重困难,加盟威廉姆斯车队(Williams)重返F1 grid(发车格),并在德国大奖赛上收获积分。
对他而言,能重返赛场本身就是一场胜利——是他韧性的证明。但那个赛季的比赛充满挑战,赛季结束时,他宣布离开威廉姆斯车队。
除了以储备车手身份留在F1(效力于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现更名为凯克索伯车队/Kick Sauber),这位波兰车手还开拓了新领域,尤其是勒芒系列赛和后来的世界耐力锦标赛(WEC)中的耐力赛。在这里,他重拾荣耀,并在2025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与法拉利车队携手夺得冠军,实现了情感上的巅峰。
撞车事故过去十多年后,他站上最高领奖台的画面,正是库比卡“逆天改命”的最佳证明。从大奖赛冠军,到挺过危及生命的伤病,再到登上赛车运动最负盛名的领奖台之一——库比卡的故事远不止“翻盘”二字,这简直是好莱坞都梦寐以求的剧本,而在F1赛场,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
2006-2010年间,库比卡效力于宝马索伯车队。
简森·巴顿(Jenson Button)与布朗车队(Brawn):2009年的童话赛季
2008年末,简森·巴顿(Jenson Button)的F1生涯陷入迷茫。本田车队宣布退出F1,导致数百名员工和巴顿本人瞬间“失业”。关键时刻,车队老板罗斯·布朗(Ross Brawn)以1英镑的价格买下了整个车队,将其重新命名为布朗GP车队(Brawn GP),上演了“最后一刻的拯救”。
2009赛季接下来的故事,宛如纯粹的好莱坞童话。车队赛车搭载了创新的“双层扩散器”设计,一亮相就惊艳全场,竞争力拉满。此前从未接近过冠军的巴顿,完美适配BGP 001赛车,用流畅的驾驶风格在赛季前七场比赛中拿下六胜。
但这样的梦幻开局,并不意味着巴顿和布朗车队能轻松夺冠。赛季中期,竞争对手逐渐追近,童话似乎即将破碎。巴顿不得不全力以赴,在紧张的冠军争夺战和高压力的积分赛中奋力拼搏。
最终,在巴西大奖赛上,他以第五名的成绩,为布朗GP车队同时锁定了车手总冠军和车队总冠军——这一成就,至今没有任何一支“新秀车队”能接近。
从濒临失业到一年内征服F1赛场,巴顿与布朗车队的故事,是F1史上最经典的“黑马逆袭”,也证明了有时候“不可能”真的会发生。
基米·莱科宁(Kimi Raikkonen):2007年最后一圈定冠的冠军
2007年F1赛季,全程上演“三强争霸”的精彩戏码。首次加盟法拉利车队的基米·莱科宁(Kimi Raikkonen),要面对迈凯伦车队的两大强敌:新秀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和两届卫冕世界冠军费尔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来到巴西收官战时,汉密尔顿领跑积分榜,阿隆索落后3分,莱科宁则相差7分。要想夺冠,这位芬兰人不仅需要拿下分站冠军,还得确保阿隆索无缘领奖台、汉密尔顿出现失误——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谭。
但在英特拉格斯赛道(Interlagos)的灯光熄灭、比赛开始的那一刻,剧情开始反转……
汉密尔顿在首圈第4弯冲出赛道,随后又遭遇变速箱故障,直接退出冠军争夺。另一边,志在冲击三连冠的阿隆索,根本无法跟上法拉利赛车的速度。
整场比赛中,莱科宁一直紧跟队友菲利普·马萨(Felipe Massa),两人牢牢掌控着前场节奏。最后一次进站时,法拉利车队完美执行“战术换位置”——莱科宁出站后成功领跑。
当方格旗落下时,“冰人”莱科宁做到了——他以1分优势夺得世界冠军。这样的反转结局,足以媲美好莱坞经典影片。
尽管莱科宁此后再未染指总冠军,但圣保罗赛道上的那一天,让他成为F1史上“最冷静的操作者”和“最意想不到的冠军”之一,奠定了传奇地位。
2007年赛季最后一场比赛的尾声,莱科宁夺得世界冠军。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从断腿到五连冠
1999年中期,当时已两夺世界冠军的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是法拉利车队冲击冠军的绝对核心。但那年7月的英国大奖赛上,灾难突然降临:高速行驶中刹车失灵,他的赛车径直撞向斯托维弯道(Stowe)的护栏,右小腿骨折。他的赛季就此终结,法拉利的夺冠希望也似乎随之破灭。
那一年,竞争对手米卡·哈基宁(Mika Hakkinen)最终夺冠,而舒马赫则专注于康复。1999赛季最后两场比赛,这位德国车手伤愈回归,助力队友埃迪·欧文(Eddie Irvine)冲击冠军。但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点燃了他此后数年的“统治之火”。
伤愈复出后,状态满格的舒马赫变得势不可挡。他在2000赛季与哈基宁展开史诗级对决,最终为法拉利车队赢得了暌违21年的车手总冠军。此后,便是他的“统治时代”——2001、2002、2003、2004年的总冠军悉数收入囊中,其中2004赛季,他更是在18场比赛中拿下13胜。
五连冠、72场分站胜利,这样的“王朝”在F1史上前所未有。1999年的那次撞车,本可能终结他早已辉煌的职业生涯,却反而成为他开启F1最传奇统治期的转折点。最终,舒马赫以七次世界冠军的成就,与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共同保持着这一惊人纪录。
1999年那场惊险撞车发生时,舒马赫已是两夺世界冠军的车手。
“飞人芬兰”米卡·哈基宁(Mika Hakkinen):逆天改命的传奇
1995年澳大利亚大奖赛作为赛季收官战,本应毫无悬念——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早在两场比赛前就已锁定总冠军。但这个周末,却险些成为米卡·哈基宁(Mika Hakkinen)的“终点”。
周五练习赛上,在阿德莱德赛道(Adelaide),哈基宁的赛车爆胎,以超过20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护栏。撞击力度极大,导致他颅骨骨折,幸得西德·沃特金斯教授(Professor Sid Watkins)在赛道旁紧急实施气管切开术,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他的康复之路充满未知,外界甚至质疑他能否再回到赛车座舱,更别提重返顶尖水平。但和所有天生的冠军一样,哈基宁有着常人难及的决心。令人惊叹的是,1996赛季开赛时,他已重回赛场,并在复出后的第一场比赛中获得第五名的不错成绩。接下来的几个赛季里,他默默提升速度、重建信心。
仅仅几年后的1998年,“飞人芬兰”迎来蜕变。他在整个赛季中与舒马赫展开激烈对决,最终夺得个人首个世界冠军,并在1999年成功卫冕。对目标的极致专注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车手之一。
从险些致命的意外撞车,到连续两年站上总冠军领奖台——哈基宁的故事,是F1史上最完美的“救赎篇章”,也证明了在这项运动中,漫长的翻盘之路,有时和胜利本身一样激动人心。
1995年澳大利亚撞车事故前,哈基宁的状态正稳步上升,在之前五场比赛中两次获得亚军。
奈杰尔·曼塞尔(Nigel Mansell):退役后强势回归的传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奈杰尔·曼塞尔(Nigel Mansell)曾无限接近F1荣耀。1986赛季,他在多场比赛中占据统治地位,却因多次机械故障,最终不敌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获得年度亚军。1987赛季的剧情如出一辙:曼塞尔领跑多场比赛、展现出强劲速度,却因可靠性问题和撞车受伤,再次与总冠军擦肩而过。
接连的失意让他倍感沮丧,也开始不断质疑自己在F1的未来。1990年,经历了又一个“差一点”的赛季,眼看着年轻车手崛起,曼塞尔做出了离开F1的决定。粉丝们都以为,他的黄金时期已过,总冠军梦想彻底破灭。
但幸运的是,曼塞尔并未就此止步。几个月后,威廉姆斯车队(Williams)说服他重返F1。1991赛季,他用实力证明自己的求胜欲丝毫未减。威廉姆斯赛车搭载了革命性的主动悬挂和尖端电子系统,与曼塞尔极具攻击性的驾驶风格完美契合——堪称“天作之合”!
1992赛季,成为F1史上最具统治力的赛季之一:曼塞尔在前10场比赛中拿下9胜,提前五站锁定总冠军,圆满完成“翻盘剧本”。这位曾带着绝望离开的车手,最终以绝对优势征服了赛场。
从退出F1到两年后成为世界冠军,他的故事堪比大片——这也提醒着我们:在F1赛场,即便看似希望全无,一切也并未真正结束……
1988年,奈杰尔·曼塞尔成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生前最后一位亲自挑选的法拉利车手。
普罗斯特(Prost)vs 塞纳(Senna):1989与1990年的 Suzuka(铃鹿)对决
在体育史上,鲜有对抗能像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与埃尔顿·塞纳(Ayrton Senna)那样激烈。尽管两人彼此尊重,但在争夺总冠军的道路上,竞争激烈到白热化。而他们最著名的“战场”,便是日本铃鹿赛道(Suzuka)。
1989年,总冠军之争发生在这两位迈凯伦队友之间。来到铃鹿赛道的赛季倒数第二场比赛时,普罗斯特在积分榜上领先塞纳16分——这意味着,塞纳必须赢下剩余两场比赛,才能卫冕总冠军。但在日本站,他的队友一度领跑,比赛还剩7圈时,塞纳想翻盘似乎难如登天。
普罗斯特领跑时,塞纳发起攻击,两人在 chicane(减速弯)发生碰撞。普罗斯特当场退赛,但塞纳却重新回到赛道,最终夺得冠军。然而,这位巴西车手随后因“违规重新进入赛道”被取消成绩,普罗斯特顺势夺得总冠军——为这场紧张的对决画上了充满争议的句号。
一年后,局势反转:普罗斯特转投法拉利车队,塞纳仍留在迈凯伦。因上赛季的判罚耿耿于怀,塞纳誓言“复仇”。1990年铃鹿赛道的比赛刚一开始,在第一弯,塞纳就与普罗斯特发生碰撞,两人双双退赛。这次撞车让塞纳成功卫冕总冠军,也让普罗斯特错失冠军,更让他们的恩怨成为赛车运动史上最著名的“宿敌之争”之一。
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vs 尼基·劳达(Niki Lauda):1976年的巅峰对决
1976年F1赛季,因两位性格截然相反的车手的对抗,成为这项运动史上最传奇的赛季之一。时任卫冕冠军、行事严谨的“完美主义者”尼基·劳达(Niki Lauda),在赛季初期占据统治地位。但他的赛季——甚至生命——在德国大奖赛上险些终结。
那场比赛中,暴雨倾盆,赛道湿滑。劳达在一圈比赛中失控,赛车撞向护栏后起火。他全身严重烧伤、肺部受损,开启了与死神的搏斗。尽管凭借惊人的意志力,他在医学上实现了“奇迹康复”,但多数人认为,他的总冠军梦已碎。
这时候,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登场了。这位极具魅力、敢于冒险的英国车手,此前的赛季一直起伏不定,有胜绩也有惊险时刻。趁着劳达养伤的间隙,亨特开始疯狂追分,连续拿下多场比赛胜利,让总冠军之争得以延续。
更令人惊叹的是劳达的回归:撞车事故仅六周后,他就带着绷带、顶着烧伤,在意大利大奖赛上重返赛场——这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不出所料,这场波澜壮阔的总冠军之争,最终聚焦于日本富士赛道(Fuji)的收官战。此时,劳达仅领先亨特3分。暴雨和浓雾让赛道变得极度危险,尤其是对劳达而言——赛前,关于比赛是否该如期举行的争论不绝于耳。
比赛第二圈,劳达驶入维修区宣布退赛。他表示:“我的生命比总冠军更重要。”
劳达退赛后,亨特只需获得第四名,就能夺得总冠军。比赛初期,他的表现一度符合预期,但随着赛道变干,亨特的速度逐渐下滑,竞争对手纷纷超车。轮胎问题迫使他临时进站,排名跌至第五。
眼看总冠军就要溜走,亨特发起了疯狂的最后冲刺,接连超越两位车手,重新回到第三位。起初,非官方成绩显示他仅排第五,引发一片混乱。但经过紧张的审核,亨特最终被确认获得第三名——这足以让他以1分优势,捧起总冠军奖杯。
1976年这段宿敌之争的剧情太过精彩,即便数十年后,仍吸引了好莱坞导演的目光,并在2013年改编成电影《极速风流》(Rush)。
全部评论 (0)